后 记(1/5)

在亚欧大陆上,有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地带。这条草原地带东起中国的东北部地区,从蒙古的库伦延伸到梅尔夫、巴克特拉,中部有塔克拉玛干沙漠、戈壁滩等大片沙漠地带,也有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围、赫拉特等地区的绿洲,向西直达欧洲的多瑙河下游,呈连续的带状分布。草原地带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点,比如冬天严寒、夏天酷热、昼夜温差大、降水较少等,植被主要是草、低矮灌木等,使这一地区的民族形成了牧猎的生活方式。

不同于农耕民族的定居生活,草原民族出于生存的需求不得不经常迁徙,并追逐、抢夺物资和资源,彼此间的交战是一种常态。胜利者不断扩张势力,并向农耕地区拓展,建立起帝国,最终又被其他民族打败和取代。本书主要介绍了兴起于草原上的几个影响力巨大的民族,以他们的兴起、扩张、鼎盛直至衰亡、被其他民族取代的过程为线索,将亚洲以中国为主线的历史和西方以古罗马为主线的历史串联了起来。

在草原地带西部地区,斯基泰人到来之前,处于优势地位、影响较大的是文明程度很高的辛梅里安人;斯基泰人的到来,让草原换了主人,他们的统治地位从公元前7世纪持续到了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萨尔马提亚人将斯基泰人赶回了克里米亚。

在草原地带的东部地区,占据统治地位的突厥-蒙古人,其中一支是中国人广为熟知的匈奴人。匈奴人向东、向南扩张的战争从战国时朝一直打到了汉朝,期间一度强盛,赶走了月氏人(被赶走的月氏人,西迁后建立了贵霜帝国)。与西汉作战的同时,匈奴内部分裂为东匈奴和西匈奴,以呼韩邪单于为首领的南匈奴与汉朝联姻,并受到保护;而郅支单于率领的西匈奴人,西迁后曾一度没有文字记载,直到后来巴拉米尔、阿提拉的出现。东汉时期,匈奴再次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北匈奴被鲜卑打败,南匈奴与汉朝结盟,并在东汉衰亡时打着汉室名号,建立前赵政权,后

(本章未完,请翻页)

后 记(2/5)

被旧臣石勒建立的后赵取代。不过,匈奴人建立的前赵政权也只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被鲜卑慕容氏推翻。之后,慕容氏政权又被拓跋氏***推翻,他们建立了北魏政权。后来被认为是鲜卑别部一支的柔然人崛起,成为北魏的劲敌。拓跋氏凭借骑兵优势,不仅灭掉了匈奴人建立的北凉,还将柔然人赶到了戈壁深处。此后,突厥崛起,先后建立西魏、**厥汗国、西突厥汗国,与拜占庭帝国、波斯帝国开战,后**厥汗国被唐太宗所灭,西突厥汗国也最终土崩瓦解,回鹘兴起。此后,回鹘、契丹、女真等政权先后达到过繁盛壮态。

13世纪之前,疑似蒙古人曾在草原争霸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比如,公元540年左右,草原三大主角,除了欧洲的匈人之外,另外两个分别是后来演化为蒙古族的柔然人和接近蒙古族的嚈哒人。自13世纪开始,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人建立起的蒙古帝国,终于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崛起于草原的蒙古人,往南,入主中原,建立起元朝;往东,远征日本、中南半岛和爪哇;往西加兵欧洲大陆,不断扩大帝国版图。全书也花了很大篇幅介绍了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人,**和建立的“大蒙古帝国”以及各蒙古汗国的历程。然而,蒙古人虽然善于征战,但并不善于治理。这种现象,不仅是蒙古人独有的,也出现在很多草原征服者身上。比如帖木儿,他征战一生,但总是征服了一个地方之后离开了,他一离开,被赶走的统治者又回来了,于是他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征服同一个地区。他就像一个灭火队员,哪里有反抗的烈火,他就扑向哪里。结果他一去世,帖木儿帝国就衰落下去了。

游牧民族建立的帝国,虽然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无可否认的是,他们在自东向西的扩张过程中,对古代中国所在的中原地区,对古波斯、古印度以及欧洲的一些地区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迫使它们向前发展。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中央政权

(本章未完,请翻页)

后 记(3/5)

与少数民族的斗争几乎没有间断,从秦朝时期的匈奴,西晋乱华的“五胡”,鲜卑族开始的北朝,到唐朝时的突厥,再到宋朝时的契丹、女真,直到最后的元朝、清朝。草原民族一次又一次地与定居的农耕文明开战,在一次又一次的崛起与失败中,不断与文明社会接触、融合,并按照这样的规律发展着:野蛮落后的草原民族用武力征服文明社会,又被文明征服,逐渐同化。与此同时,农耕文明也从骁勇善战的草原民族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地缘位置的不同,使从事农耕的定居民族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之间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落差。一个生活在水土丰饶、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文明高度发达,处于相对先进的状态;一个生活在灾害不断、自然条件恶劣的草原上,与生存抗争,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环境的艰苦造就了草原民族的忍耐力与好战精神,与生存的不断抗争让他们练就了各种谋生的本领,并被他们灵活地运用在了战场上。其中,将这些技术运用得最为出色的,就是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人,并最终造就了他们无往不克、纵横亚欧的傲人战功。

这样说,绝不是要为草原民族的征战****,而只是试图从地缘的角度来解释一种历史现象,毕竟战争总是伴随着杀戮,更何况那是一场野蛮族群对文明社会的大肆破坏,许多古老的文化遗产被毁于一旦。这段持续千年的草原历史,的确有侵略的成分,但草原人奋发、忍耐的精神以及他们的智慧,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看看抗日战争时期中**队的作战方法,是否似曾相识?当然,作用是相互的,游牧民族在与生产力水平较高、文明程度较高的农耕民族接触的过程中,也提高了本民族的文明程度,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然趋势。

虽然写史要求尽量客观,但史书终究是人所作,难免表露史家自己的观点,本书作者在书中对某些历史问题的讲述上也有自己的看法,比如学术界一直有争议的“西迁的匈奴人”消失在历史

(本章未完,请翻页)

后 记(4/5)

中的问题。作者认为欧洲的“匈人”就是当年西迁的匈奴人后裔,还引用约尔达尼斯著作中阿提拉的画像作为证据。不过,中国的许多学者则往往认为匈人与匈奴人并没有什么关系,并列举了一些证据。事实真相究竟是怎样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总的来说,本书作者格鲁塞虽然是法国人,所处时代也距今已有几十年,但他的一些观点还是比较客观的。比如,关于北宋外交政策上的失误:继续延用前朝的“远交近攻”策略,联合女真人灭了辽朝,这种做法严格来说确实是错误的。女真人迅速崛起,未经汉化,危险很大;而辽朝与宋朝时近邻,汉化程度高,与宋朝缔结盟约后没再大规模南侵,尽管在不断衰落,但扶持它能够帮助宋朝抵御北方外来强族的入侵,宋朝却先灭了辽朝,这等于撤了自己的防线。夺取北京一战,宋朝失败,最后是女真人攻下还给宋朝的,这反而让女真人看清了大宋军事实力的弱点,为后来女真南侵埋下隐患。再比如,对于蒙古人早期的野蛮征服行径,如武力攻城、大肆劫掠、毁城、屠杀甚至屠城、践踏文明等行为,格鲁塞认为,他们之所以采取这种极端的处理方式,是因为出于对文明世界的不知所措,没有治理被征服的文明之地的良策。

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话同样适用于史学。《草原帝国》原作面世于20世纪30年代,正是世界格局大变、二战即将爆发之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作者的观点难免存在着局限性。再加上时间已经前行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随着考古发现越来越多,历史研究越来越深入,这种局限**更明显了。比如,作者认为东方的文明源自西方,竭力想要证明西方文明之伟大,影响范围之广。但现当代考古证明,古代中国文明自成体系,有自己的渊源,虽然其中也不乏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成分。再如,作者有明显的宗教倾向,有意无意地强调着基督徒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制作武器是其中之一),讲

(本章未完,请翻页)

后 记(5/5)

到游牧民族的霸主们与教派的关系时,感激他们对***的保护。当然,这是西方学者们常有的特点,并不影响《草原帝国》这部作品的整体价值。尤其是,作者以草原各民族为研究出发点的立意、对这些民族漫长历史的综合论述,其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草原各民族的征战史、兴衰史,亚欧大陆众多民族的政治往来、文化融合、经济交流的历史进程和规律,同时还有丝绸之路上的变迁,综上所述,这些奠定了本书在草原民族研究方面的重要地位。

本书的英文版《The e**ire of the steppes:A History of Central Asia》(美国罗格斯大学出版社1970年版),由内奥米·沃尔夫德根据1952年法文版翻译而来。鉴于本书主要面向国内大众读者,而英文译本里一些资料注解的来源年份较早,且多为外文版,比较难找,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本译本里并没有继续采用原注解,而是补充了一些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注解。读者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注解信息,请参照英文版或法文原版。另,文中出现了许多历史地名,或者历史上的名称,今天的地名或名称已经确定的,都已尽量加以标注。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同是“布哈拉”城,在蒙古帝国时期称为“不花剌”,在汗国时期写作“布哈拉”(布哈拉汗国,1500年-1920年)。再如“西蒙古人”,明朝称“瓦剌人”,清朝称“卫拉特人”,西方人称“卡尔梅克人”。最后,英文名称一样的人名,因为蒙古人的名字与西方人的名字叫法不一样,也会出现不同的汉语称呼。此外,本书原文信息量比较大,由于译者学识有限,译文中如有不妥或疏漏之处,还望读者多多包涵与指正。

最后,本书从完成翻译到出版,历时较久,在此期间多有波折,幸得诸位同仁与编辑努力推进,感谢他们的付出,再次感谢他们的大力支持和指正。

(本章完)

万本小说 永久免费读
页面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安装客户端,打开应用即可阅读完整内容,内容不精彩算我输!
点击下载永久免费看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