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1/5)

--

1 1370年之后,蒙古陷入无政府状态

1368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在中原建立的帝国被汉人的起义推翻了。1370年5月23日,被汉人赶出了北京城的忽必烈后裔妥懽帖睦尔,还没从这场灾难带来的忧愁之中走出来,就在沙拉木伦河畔的应昌府(或开鲁)去世了。明朝(1368年-1**4年)的汉人把成吉思汗的后裔赶出了中原,紧接着又追击蒙古人,进入了蒙古地区。

1370年,妥懽帖睦尔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得知他父亲去世的消息,就在哈拉和林称汗,从此统治着哈拉和林,直到1378年,他还妄想有一天能再次入主中原,重登王位。然而,他的这种愿望成了泡影,他不但没能进入中原,连他仅有的那块地盘都不保,因为汉人追到了蒙古地区。1372年,明朝派出良将徐达,进军哈拉和林,但在图拉河(即土兀剌河)河畔遭到阻截。爱猷识理达腊去世后,他的儿子脱古思帖木儿在蒙古帝国的都城哈拉和林继位(1378年-1388年),至此,蒙古帝国的疆域已经缩小到它最初的规模。1388年,十万明军进入蒙古地区,并在贝尔湖南岸(位于合勒卡河和克鲁伦河之间)的一场大战中打败了脱古思的军队。经历了这场灾难的脱古思被他的一位亲戚暗杀。

吃了大败仗的忽必烈后裔,使家族再度蒙羞,在蒙古人中失去了威信,继而引发了大多数蒙古部落的独立。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十五章(2/5)

在反叛没落的忽必烈后裔的部落中,有一支主要的力量,他们的首领叫作乌格齐(Ugechi,即鬼力赤),据萨囊彻辰(Sanang Sechen,《蒙古源流》的作者)记载,他是克呼古特部(Kergüd,即蒙古语所说的“Kirghiz乞儿吉斯部”)王公,当时乞儿吉斯人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沿岸,直到库苏泊一带。乌格齐不承认忽必烈的后裔额勒伯克大汗的宗主权,于1399年打败并杀死了他,夺取了统治各部的霸权。

乌格齐篡位成功,还有一个人很高兴,那就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永乐皇帝,因为这次事件使蒙古内部的纠纷加剧,解除了明朝对蒙古人****的担心。所以,他承认了乌格齐的地位。不过,据《明史》记载,鬼力赤(乌格齐)当时被阿苏特部的阿鲁台和瓦剌(Oirat,即卫拉特)部首领马哈木这两个反叛部落的首领打败。“阿苏特人”蒙古语中对阿兰人(或阿速人)的称呼,他们是起源于高加索(库班和捷列克)的伊朗人(确切地说,应该是斯基泰-萨尔马提亚人)。13世纪时,元朝的蒙古军队中有一支是由阿兰人组成的,这支军队在1275年的镇巢之战中被明军击溃。1336年,另一些为忽必烈家族服务的阿兰人在大都给教皇写信。1400年,阿兰人中有一支追随忽必烈的后裔从中原撤退到蒙古地区,他们是阿苏特人,已经被蒙古人同化,并且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十五章(3/5)

他们的命运与蒙古人息息相关。瓦剌部是来自森林的蒙古人中的一个强大部落,定居于成吉思汗统治时期的贝加尔湖西岸,可能从17世纪起就形成了四个小部落,它们分别是绰罗斯部、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以及土尔扈特部。其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是绰罗斯部,至少在当时是这样的。

为了摆脱其他的蒙古王位觊觎者,维持本部落的独立,阿鲁台与马哈木决定直接效忠于北京的朝廷,这种正式表态不仅宣示了他们自身的主权,也赢得了明朝的支持。显然,形势对瓦剌部非常有利,他们抓住这一时机将霸权扩张到了从贝加尔湖西岸到额尔齐斯河上游的整个西蒙古,同时还希望将势力进一步向西南方向的伊犁一带扩张(就像我们即将在《拉失德史》中所看到的那样)。但据萨囊彻辰的记载,乌格齐的儿子额色库直到1425年去世之前一直在跟阿鲁台和马哈木争夺最高汗国的地位,因此蒙古中部和东部的局势仍然非常混乱。

然而,在1403年至1404年间,额勒伯克的一个儿子(萨囊彻辰说他是额勒锥·特穆尔,而《明史》则只是用梵文名“本雅失里”称呼他)复辟了成吉思汗的帝国。不久,阿鲁台站到了这位正统的代表者一边。忽必烈家族再次出现在中原,由此也不难理解北京朝

廷的不安,永乐皇帝要求本雅失里明确表示愿意臣属于明朝,却遭到了拒绝。于是,永乐皇帝派兵进击蒙古,明军直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十五章(4/5)

达位于鄂嫩河上游平原的成吉思汗故地,并于1410年至1411年打垮了本雅失里和阿鲁台的军队。对于本雅失里来说,这次失败是致命的,因为这次失败导致他丧失了威信。瓦剌部首领马哈木攻打他,最终于1412年击溃他,夺取了霸权。

在对付忽必烈后裔和东部的其他蒙古首领时,瓦剌人因为实力不够强大,自然要寻求北京朝廷的帮助,所以直到这时,马哈木仍然与明朝的永乐皇帝保持着友好关系。然而,瓦剌部首领一旦强大起来,认为自己有能力称霸蒙古各部和蒙古王室时,就毫不犹豫地与明朝皇帝断交。永乐皇帝的军队越过戈壁攻打瓦剌部马哈木,却损失惨重,而马哈木溜走了,逃到了图拉河以西的地方(1414年、1415年)。这些蒙古的游牧民,在被明朝赶走前还因为习惯了中国式的悠闲和宁静的生活而变得纪律松散、脾性温和,但返回草原故乡后,他们身上古老的坚韧品质又回来了。况且,他们是瓦剌人,成吉思汗的征服成果使克鲁伦河和鄂尔浑河沿岸的游牧民受益更多,而这些来自西部森林的部落所受影响较少,所以他们身上无疑更多地保留了蒙古民族的活力。不过,马哈木因为没能阻挡住深入蒙古草原的明朝军队,威信降低。

据《明史》记载,阿鲁台于1422年拥立本雅失里(即额勒锥·特穆尔)为大汗,因而再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洗劫了甘肃边境,侵犯宁夏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十五章(5/5)

,等到永乐皇帝匆匆赶来反击时,他早已穿过戈壁向**窜,跑得没影儿了。不久,阿鲁台处死了额勒锥·特穆尔,自称大汗。瓦剌部首领脱欢帖木儿,反对阿鲁台称霸,并打败了他,尽管脱欢帖木儿对阿鲁台形成了有效牵制,但明朝在1424年、1425年讨伐阿鲁台的行动毫无结果。

这是中国的史书《明史》中的记载,不过《明史》作者可能把阿鲁台和阿台搞混了,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蒙古史学家萨囊彻辰则明确区分了这两个人,阿鲁台是阿苏特部首领,关于他的活动,我们已经讲到了1414年(两部史书对于他在1414年前的事迹的记载,大体是一致的);而据萨囊彻辰的说法,阿台王公是科尔沁人的首领。科尔沁是发源于兴安岭以东的一支东蒙古部落,居住地靠近东北边境的嫩江。科尔沁人的首领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帖木格斡赤斤或哈撒儿的后裔。据萨囊彻辰记载,1425年,科尔沁人的首领阿台在阿鲁台的支持下占领了蒙古汗国(至少攻占了蒙古东部)。由此可见,这段历史涉及的是两个人,与《明史》所说的一个人不同。阿台和他的属臣阿鲁**合行动,攻打瓦剌人,对明朝发动战争,而瓦剌人一贯左右摇摆,这个时候再次向永乐皇帝靠拢。永乐皇帝在蒙古打击阿台所进行的最后一些战役中(1422年-1425年),支持这些反对孛儿只斤氏的瓦剌部与正统的蒙古汗国作对。

(本章完)

万本小说 永久免费读
页面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安装客户端,打开应用即可阅读完整内容,内容不精彩算我输!
点击下载永久免费看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