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儿与迷里忽辛实际上从蒙古人手里夺取了河中地区。这两个人都是统治者,又因为帖木儿娶了忽辛的妹妹,而进一步加强了两人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共治从一开始就显露出了紧张的迹象。忽辛的实力比帖木儿要强大些,他除了占据着河中地区外,还统治着包括巴里黑、昆都士、胡勒姆以及喀布尔等城市在内的阿富汗王国。但帖木儿的个性更加坚强,他将撒马尔罕的门户渴石与卡尔希(Karshi)城牢牢地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中。这两人在也里牙思火者逃走之后,回到撒马尔罕,重组他们的领地。忽辛扮演着霸主的角色,他甚至向地位最高的贵族们征收赋税。帖木儿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他为了赢得这些贵族的支持,马上从自己的金库里拿出必要数额的款项补助他们。他假装顺从,却带着羞辱和谴责的态度,甚至把他妻子(忽辛的妹妹)的珠宝还给了忽辛。这位王妃去世后,她的丈夫和哥哥之间就彻底撕破了脸。帖木儿与忽辛开战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一开始忽辛占上风,把帖木儿赶出了卡尔希城。后来帖木儿借助云梯,重新攻占了卡尔希城,又以同样的方式入主不花剌。忽辛展开了报复行动,他率大军从昆都士以北的萨里萨莱驻地出发,重新征服河中,又从帖木儿的部下手里夺取了不花剌和撒马尔罕。帖木儿以为忽辛的军队人数远远超过自己的,于是做了可耻的逃兵,逃往呼罗珊。
在此之前,当河中地区被秃忽鲁·帖木儿和也里牙思火者控制的时候,帖木儿撤退了,或者说后退,时隔不久,他再次逃跑,这让我们对帖木儿的性格有了完整的印象。这倒不是说,要指责他是一个懦夫。毫无疑问,他有着军人的勇猛。尽管在必要的时候,他要像自己手下一个普通的士兵一样冲锋陷阵,但在政治上,帖木儿是非常精明的,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以等待时机的到来。这个时候,他又开始过起游侠的生活,纵**骋于呼罗珊与塔什干之间,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冒险。顺便提一下,在塔什干,
(本章未完,请翻页)
帖木儿毫无避忌地跟他的部民们的宿敌、伊**区的蒙古人签订了第二次协议。更糟糕的是,他还极力鼓动蒙古人入侵,第二年春,入侵果然发生了。伊犁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被赶出了河中地区之后,他准备从军队首领忽辛手里再次将河中夺过来。关于这个投机分子这段时期的经历,《帖木儿武功记》不遗余力地为他寻找着借口。我们必须补充的是,这次蓄谋已久的背叛行动,并没有要求帖木儿去执行,因为当看到对头领导了另一次蒙古人的入侵时,忽辛感到吃惊。他向帖木儿求和,理由是他们都信奉***教,而且,为了防止神圣的河中地区遭到与他们信仰不同的伊**区和裕勒都斯流域的蒙古人掠夺,他们必须团结一致。
这个结果正是帖木儿一直期待的。他说自己被这种出自虔诚的考量打动,甚至声称自己的梦想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团结,采取一致行动。忽辛与帖木儿之间的战火平息,和平得以重建,尽管二者的身份地位区分存在一点问
(本章未完,请翻页)
题,但总算恢复了过去双头统治的状况。因此,帖木儿重新控制了渴石领地。
这两人上演了一幕杰出的东方式虚伪的喜剧,他们一再强调双方的友谊,相互拥抱,言归于好,虔诚地诵读着《***》中的格言。但接下来的一幕却是背叛、突袭和立即处死。表面上,帖木儿扮演着忽辛忠诚盟友的角色,他先是帮助忽辛平定了喀布儿城堡的叛乱,接着又平定了巴达赫山百姓们的起义。但是,这种帮助却逐渐变得像是在监督、强制、甚至是威胁忽辛。忽辛很清楚,河中地区不得不留给他的对手,于是他只在阿富汗地区活动,并加紧了在巴里黑重建城堡的进度。我们听说,他的这种行为“激怒了帖木儿”。
《帖木儿武功记》里有一段虔诚的话:“上帝想要什么事情发生,都会给出能够实现天意的理由。上帝已经决定把亚洲帝国赐予帖木儿和他的子孙,他早已知道帖木儿的温和统治,将给他的臣民们带来幸福。”这种神圣的论调似乎有些自相矛盾,
(本章未完,请翻页)
实际上却是最适宜的。谢里夫丁继续着道德说教,指出忽辛的固执、行为无礼,而贪婪更是导致他与其他封建主疏远的原因。接着忽辛与帖木儿卷入了争斗,在这场阴谋争斗里,不断出错的一方当然是忽辛,被指责设置圈套陷害帖木儿的也是他。但真正挑起纷争的恰恰是帖木儿,他不宣而战,突袭忽辛。帖木儿离开渴石,从铁尔米兹渡过阿姆河,入侵忽辛的封地巴里黑。驻守昆都士的忽辛部被围了个措手不及,巴达赫山的主人同样冷不丁地被包围了,完全没有准备的忽辛对帖木儿的忽然出现大感意外,他就这样被围困在巴里黑城里。眼见突围无望,不幸的忽辛只好投降,帖木儿眼里含着热泪,大发慈悲地放过了他,不过前提是他要放弃权力,前往**朝圣。尽管如此,但《帖木儿武功记》里说,这位征服者的侍从在帖木儿“不知情”的情况下,处死了逃亡者忽辛。巴里黑的百姓们,因为效忠于忽辛,被认定有罪,大部分人落得跟忽辛一样的下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