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入以上事件是为了探讨元朝时期的各种宗教的发展情况,为此我们不得不中断了对元朝历史的陈述,下面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讲述元朝的历史。
铁穆耳皇帝(1295年-1307年在位)是元朝最后一位有作为的君主。自他之后,作为草原狩猎者后裔的元朝统治者们,就像成吉思汗所预见的那样,把祖辈们创业的艰难抛之脑后,忘记了他们获得权力的原因,他们满足于定居生活的安逸舒适,生活骄奢,元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从马可·波罗和鄂多立克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相关的情况。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蒙哥是最后一位试图使蒙古的征服者们重新过上简朴的草原生活的人。继他之后,成为蒙古皇帝的忽必烈果断扭转了元朝的发展方向,使蒙古人与汉人一样过上定居生活,享受文明化的乐趣。在忽必烈(或他的孙子铁穆耳)这样的统
治者的领导下,这种做法益处多多,因为他把汉人的才能与蒙古人的强悍结合了起来,他本人就是这种融合的典型,在他身上仍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蒙古人的强悍。然而,这种做法在他那些平庸无能的继承者们手里,却变得有百害而无一利。入主中原之后的成吉思汗的最后一批后裔们,已经完全汉化。亲信、贵妇、腐儒和官僚的包围,与外界隔离的宫廷生活,过度骄奢淫逸的腐蚀,最终消耗尽了蒙古人的斗志。历史上的那些蒙古征服者们,曾经震撼了整个世界,然而他们的子孙们却退化到了懦弱无能、哭哭啼啼、缺乏决断的地步,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只会悲叹。他们身上唯一保留的蛮族本色,就是缺乏国家意识,不能把国家看作一个抽象的实体。他们虽然身居天子之位,却仍然不过是一个氏族罢了,各氏族成员们之间公然争斗,为了争夺权力相互残杀。当汉人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时,这些蒙古征服者的后裔们陷入了绝望,他们并没有团结起来应对外敌,而是出于嫉妒互不合作,结果一个接一个被汉人消灭了。
除此之外,过于贪图享乐,缩短了他们的寿命。忽必烈直到79岁才去世(1294年2月18日),他最宠爱的儿子(次子)真金反而比他先亡,12**年1月就去世了。真金的儿子铁穆耳戒掉了成吉思
(本章未完,请翻页)
汗家族由来已久的酗酒恶习,证实了自己是一位超出他祖父预期的能干君王,然而他英年早逝,于1307年2月10日年仅42岁就去世了(他去世的时候还没有子女)。接着,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蒙古统治阶层内部发生了争斗,统治着唐兀惕地区的王子阿难答(忽必烈的孙子)①与管辖着蒙古哈拉和林的海山(忽必烈的曾孙),二人为了争夺皇位打得不可开交。其中,海山掌握着元帝国最强大的军队,驻扎在杭爱山边境,他赢得了这场争权战的胜利,并处死了对手。这次胜利证实了他的军事才能,而在反对海都的战争中,他更是唤起了臣民们的希望,但由于贪杯好色,他年仅31岁就去世了(1311年1月27日)。海山去世后,他的弟弟普颜笃(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这位爱育黎拔力八达大汗“温和、善良而坚定”,他希望能够借鉴汉人的科举制度,像选录文人学士一样录用蒙古候选人。然而他也很早就去世了(1320年3月1日),去世时年仅35岁。普颜笃去世后,他年仅17岁的儿子硕德八剌即位。三年后,一些蒙古权臣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结成同盟,谋杀了硕德八剌,拥立他的堂兄弟也孙铁木儿为皇帝(1323年9月4日)。
也孙铁木儿是蒙古军队的统帅,他在怯绿连河畔的军营里被拥为皇帝,并于1323年12月11日在大都正式即位,时年30岁,但五年以后(1328年8月15日),却因纵欲而死。在中国古代史书记载中,他是一位没什么作为的懒散统治者,一生困于奢华的宫廷。他去世后,元朝爆发了夺权内战。1328年11月16日,海山的儿子图帖睦尔成功夺取政权,不过,他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哥哥,即元朝的大臣和世?(Kusala)。1329年2月27日,和世?猝死,图帖睦尔再次获得王位。然而,他酗酒贪吃,年仅28岁就去世了(去世于1332年10月2日)。1332年10月23日,和世?的小儿子懿璘质班被拥立为皇帝,当时他还只有6岁,但即位还不满两个月他就夭折了(12月14日)。接替懿璘质班继任皇帝的是他哥哥妥懽帖睦尔,1333年7月19日,年仅13岁的妥懽帖睦尔登
(本章未完,请翻页)
基。
在妥懽帖睦尔统治期间,元朝走向了灭亡。青年时代的妥懽帖睦尔,见证了一场场宫廷政变与阴谋的发生,朝中蒙古大臣们为了掌握权力明争暗斗。开始的时候,出身蔑儿乞部的权臣伯颜把持朝政。后来他失宠,并于1340年去世。此后,蒙古统治阶层内部各派之间不断起争端,导致王室的威信扫地,中央政权陷入瘫痪。妥懽帖睦尔是一个软弱而缺乏主见的人,唯一能让他高兴的事情就是沉醉于自己的嗜好之中,以及被喇嘛拥簇。由于纵欲,他变得麻木迟钝,对国家政事毫无兴趣。当时南方的民族反抗斗争已经开始,却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
元朝的腐朽,激起了汉人爱国志士们起来反抗外族统治。反抗元朝的起义,与1912年的革命一样,率先在长江下游和广州地区打响。这种抗元起义是自发的,而且分布散乱,领导者主要是一些半爱国、半土匪式的首领。这些起义军的首领,一方面与蒙古人作战,另一方面也在相互争斗。徐寿辉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他从蒙古人手里夺取了湖北省的汉阳和武昌两座城市(1352年),又于1356年占领襄阳,最后,控制了两湖(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西。然而,1359年,他的地位就被自己的部下陈友谅取代。陈友谅出身于普通的渔民家庭,自从杀死他的老上级徐寿辉,取而代之后,他就扮演着皇帝候选人的角色,盘踞在鄱阳湖以北的九江。另一个有着同样特点的例子是刘福通,他是一个投机分子,打着宋朝的名号,于1358年控制了开封,但时间并不长,1359年就被蒙古王公察罕帖木儿打跑了。第四位起义军首领张士诚于1356年占据了长江边的扬州,与此同时,被看作是海盗的方国珍则毁坏了浙江和福建沿岸一带。
与起义者中最聪明的人相比,所有这些亡命之徒都显得黯然失色,而那个最聪明的人就是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未来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出身于安徽一个贫农家庭,早年当过和尚。1355年,他在长江下游的太平路(明朝改为“太平府”)起兵。虽然开始起兵的时候,朱元璋不过是一个团伙的小头目,跟其他那些谋取天下的起义者一样,但与那些人不同的是,他
(本章未完,请翻页)
在政治上具有高度敏感性,而且他用仁慈的方式和圆滑的处事手段对待地方百姓,不费一兵一卒就收服了人心,百姓们都愿意归顺于他。在全国一片混乱中,朱元璋建立起了一个正规的政府,即明朝,将都城定在1356年从蒙古人手里夺取的南京。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东岸的饶州附近打败并杀死了劲敌陈友谅,吞并了他的地盘,即湖北、湖南和江西,从而控制了整个长江流域。1367年他从另一个对手张士诚手里夺取了浙江;1368年又从海盗方国珍手里夺取了福建各个港口;同年,不战而收服广州,两广内的城镇纷纷投降。至此,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主宰了南方的所有领土。
一个世纪以前,忽必烈曾征服中原南部地区(即原宋朝境内)。由于他的后裔们无能,不重视对南方的统治,而且蒙古的势力逐渐衰弱,因此这一地区被汉人收复,而蒙古朝廷似乎仍然并不以为意。相比之下,成吉思汗的后裔们更感兴趣的是他们最开始征服的地方,即华北原金朝的领地。直到当时,它仍然是完整的。要保护它,蒙古人内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凝聚力。然而蒙古王公们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并且分裂的情况达到了从未有过的严重程度。1360年,元朝帝**队中最杰出的将领察罕帖木儿(他重新从起义军手里抢走了开封)以及驻守在山西大同边境的孛罗帖木儿,这两位最有能力的蒙古王子为了把太原(当时的冀宁)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差点儿开战。与此同时,蒙古的一位窝阔台家族的王子企图趁机推翻忽必烈家族的统治。他率军攻打到长城,在上都(多伦诺尔)附近打败了元帝国的军队,但1361年11月被反叛者杀死。1363年,当南方广大地区被起义军攻占时,元帝国内部的各个将领,仍然在相互争斗。孛罗帖木儿企图以武力夺取太原的统治权,当时的太原仍然掌控在察罕帖木儿的继承人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手里。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支持扩廓帖木儿反对孛罗帖木儿,他决定撤销孛罗对大同的统治权,派扩廓帖木儿去完成。13**年9月9日,孛罗进军大都,迫使皇帝妥懽帖睦尔任命他为最高统帅,而皇太子则逃到了太原的扩懽帖睦尔军中。1
(本章未完,请翻页)
365年9月,皇帝妥懽帖睦尔亲自参与了一起密谋,结果是孛罗帖木儿在大都被暗杀,孛罗与他的两位对手的较量以他的失败而告终。这件事结束后,扩廓帖木儿与皇太子一起返回大都,扩廓帖木儿自此担任最高统帅,直到1367年失宠。元朝的蒙古王室和贵族之间忙于内战,因此,汉人起义者们能够夺取整个南方地区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明朝的首领在征服华北地区时,要对付的正是这种没什么战斗力的敌人。
1368年8月,朱元璋从南京出发,经广平路和馆陶路进入河北,这次北上的征战奏响了凯歌。蒙古将军卜颜试图守住通往大都的交通要道,但在通州与大明的杰出统帅徐达遭遇,兵败被杀。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带着祖先的牌位逃往蒙古;皇帝妥懽帖睦尔于9月10日夜逃离大都,前往上都府多伦诺尔。蒙古宗王帖木儿不花英勇坚守大都,在战斗中阵亡。于是,明朝统治者进入了大都。
在太原总督扩廓帖木儿的率领下,最后一支蒙古军队仍然占据着山西。他扮演着独立宗王的角色,拒绝援助他的君主,把兵力都集中在守护他自己领地这件事上。但当徐达率领的汉人起义军逼近太原时,扩廓帖木儿也放弃了抵抗,逃往甘肃,太原最终被明朝军队攻陷。可怜的皇帝妥懽帖睦尔觉得多伦诺尔也不是安全之地,于是逃往沙拉木伦河畔的应昌(开鲁),一直待在那里,直到1370年5月23日去世。妥懽帖睦尔因为失去了国家而充满绝望,或者说,他因为从此少了生活在大都时的许多乐趣而感到沮丧:“我那伟大的城市大都,气象万千,金碧辉煌;上都,我钟爱的避暑纳凉胜地;泛黄的平原,那是我神圣的先人们令人高兴与振奋的功绩;我犯下了不赦的罪恶,竟然使国土沦陷到如此地步!”
成吉思汗的子孙们立足中原所建立的王朝,从第一位皇帝忽必烈到末帝妥懽帖睦尔,持续了不到一百年。尽管多有曲折,而且帖木儿的出现曾打破过该国的连续性,但成吉思汗的后裔们在突厥斯坦建立的汗国始终存在,直到17世纪。
①忽必烈先是把包括陕西在内的这一地区赐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忙哥剌,后来由忙哥剌的儿子阿难答继承。
突厥斯坦察合台家族统治下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