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虽然偏袒佛教,但这并不妨碍他同情景教。在***的重大庆祝**上,忽必烈也学着他的前辈们的做法,让他的斡耳朵辖区内的景教神父把福音书放在他面前,他焚香祈祷,并虔诚地亲吻它。“12**年,他甚至设立了专门管理全国的***事务的机构,也就是崇福司。”他与窝阔台和蒙哥一样颁布了谕旨,使***教士们享有与佛教僧人、道士以及***学者们一样的免税权,而且他们还拥有其他各种特权。蒙古人沿用了叙利亚语中对基督徒的称呼,把他们叫作“迭屑”(tarsa),也称他们为“也里可温”(?rk?gün,或?rk?’ün),而教士和僧人则被称为列班也里可温(rabb-?rk?gün),主教被称为马儿哈昔(mar-hasia)①。
景教徒在蒙古人和蒙古化的各民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种情况在克烈部和汪古部***中尤其突出。汪古部***占据着长城以北、今山西边境一带原沙陀***的领地,尽管他们名字的汉译名已经掩盖了名字的本相,但从使用的命名方法,可以看出他们是景教徒。景教徒常用的名字有:西蒙(Simeon)、阔里吉思(K’uo-li-ki-ssu,即George)、保鲁斯(Pao-lu-ssu,即Paul)、约南(Yo-nan,即John)、雅各(Ya-ku,即James)、腆合(T’ien-ho)、伊索(Yi-sho,即Jesus)、鲁合(Lu-ho,即Luke)。
汪古部人中的大多数居住在今天的托克托或呼和浩特(旧城为归化城)境内,这一地区在蒙古统治时期被称为“东胜”。伯希和认为它来自“科尚城(Koshang)”这个名字,在马·雅八阿罗诃三世(Mar Yaballaha Ⅲ)和列班·扫马(Rabban Sauma)的传记中,对这一地区的称呼就是“科尚城”。马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可·波罗把它称作“天德(Tanduc)”,伯希和认为,“Tanduc”起源于唐代常见的古名天德(古代读作“Thi?n-tak”)。这里是汪古部王朝的实际所在地,王室家族的成员是一些突厥王公,他们在宗教信仰上倾向于景教,同时又与成吉思汗家族有着密切的关系。显然,成吉思汗家族从来没有忘记过欠这些景教王公们的人情。乃蛮部曾邀请汪古部加入他们的反蒙同盟,在这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时刻,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做出了相反的选择,坚定地站在成吉思汗一边。他为自己对成吉思汗的忠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为与乃蛮人的战斗结束后,他在返回的途中被支持与乃蛮人结盟的汪古部部民暗杀,同时遇害的还有他的长子不颜昔班。阿剌兀思的妻子带着次子孛要合逃到云城②(Yüncheng)。当成吉思汗征服了金朝,进入云城的时候,他衷心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忠诚于他的家族对汪古部原领地的统治。年轻的孛要合追随成吉思汗出征花剌子模,班师回朝后娶了大汗的公主阿剌海别吉。阿剌海别吉不愧是成吉思汗的亲生女儿,她在孛要合死后,强有力地统治着汪古部。由于她没有亲生儿女,所以把丈夫与另一个姬妾生的三个儿子君不花、爱不花和拙里不花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君不花和爱不花先后娶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公主们,其中君不花娶了大汗贵由的女儿叶里迷失,而爱不花则娶了忽必烈的女儿月烈公主。爱不花的儿子阔里吉思先是娶了真金(忽必烈的儿子)的女儿忽答
的迷失(Qutadmish)公主,后来又娶了铁穆耳大汗的女儿阿牙迷失(Ay***sh,即“爱牙失里”)公主。阔里吉思曾效命于铁穆耳,前面已经提到过,他在1298年被杀。
由上可见,这个信奉景教的王室家族,因为与蒙古王室联姻,双方的关系更加牢固。这个家族利用它的优势地位,在蒙古人对宗教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宽容限度之内,成功地保护了***。据马·雅八阿罗诃三世和列班·扫马的传记记载,他们在动身前往****时,君不花和爱不花向他们表达了祝愿,还送了礼物给他们。事实上,“乔治王子”在年迈时皈依了***,给他施洗的是方济各会传教士约翰·孟高维诺(Giovanni da Montecorvino)。
根据马·雅八阿罗诃三世和列班·扫马的传记记载可以得知,元朝时期,景教在华北边境的传播并不仅仅限于汪古部境内,因为他们在西行的路上,受到了唐兀惕境内(甘肃),尤其是“唐兀惕城”里的基督徒们的热烈欢迎。景教教会遍布宁夏、西宁、甘州、肃州,以及敦煌。马可·波罗提到,仅宁夏的景教教堂就有三座。
这些景教徒自唐代以来,就在中原边境以外的这些地区过着平淡的生活,但他们的活动范围并不仅仅只是在这些地区内。随着中原汉地被成吉思汗的后裔们征服,内地向他们敞开了大门。甚至可以说,在唐朝灭亡之后已经被赶出中原的景教,又随着蒙古人进入了中原。1275年八哈塔(巴格达)的景教主教在元朝大都建立主教区。景教沿着蒙古人的足迹,渗入长江下游地区。1278年,忽必烈委派马·薛里吉思(Mar Sargis)管理今江苏省内的镇江。从名字上来推断,马·薛里吉思应该是一位景教徒,上任后不久,他就在镇江修建起一座教堂(1281年),又在扬州和汉口修建了几座景教教堂③。
在叙利亚文版本的马·雅八阿罗诃三世和列班·扫马传记中有一段记载,可以当做蒙古人信仰景教的证据。列班·扫马(卒于1294年)与马·雅八阿罗诃·**思(1245年-1317年)是朋友,两人都是景教徒。**思是汪古部人,他的父亲是汪古部科尚城(伯希和所说的中世纪的东胜,今托克托)的副主教,而**思后来也成为主教。列班·扫马的父亲是汗八
(本章未完,请翻页)
里景教教会的一位“视察员”。列班·扫马是第一个奉行修道生活的人,他选择了削发修行,为他主持剃度仪式的是汗八里的大主教马·基瓦古斯(Mar Guiwarguis)。后来,他隐退到山里的一座修道院里,在这座离城里只有一天路程的修道院里,结识了**思。在**思的建议下,两人决定去****朝圣,并在托克托附近拜访了汪古部两位信奉景教的首领,君不花与爱不花(他们也是景教徒),还把朝圣计划告诉了他们。这两位汪古部的王子热情接待了他们,但竭力劝阻他们西行:“我们费尽周折地从西方招徕主教和教士,你们为什么还要去那些地方呢?”不过两人坚持西行,见他们已经下定了决心,汪古部王子们也不再阻拦,还为他们提供了马匹、钱财和经过中亚所需的一切物品。
朝圣者们先经过景教教堂遍布的唐兀惕境内,“男人,妇女和儿童都上街欢迎他们。因为唐兀惕地区的百姓们虔诚信仰景教”。他们沿罗布泊和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的小路继续前进,抵达了于阗和察合台汗的领地。据伯希和的估计,他们到达的时间是1275年至1276年间,据此推测当时的察合台汗应该是笃哇。列班·扫马和**思原本打算直接从喀什噶尔前往波斯,但当时成吉思汗一系的各宗王之间,正在中亚打仗,于阗陷入了饥荒,喀什也因为战争变得荒无人烟,从喀什西去的道路已经受阻。因此,他们决定绕道,先北上去怛逻斯(今江布尔),这里是窝阔台一系海都汗的驻地。海都亲切接见了两位景教徒,并发给他们特许通行证,帮助他们顺利通过前哨。他们终于成功抵达了波斯的蒙古汗国(伊儿汗国),当时统治波斯的是阿八哈汗(1265年-1282年在位)。
一位来自叙利亚的基督徒,可能说的阿拉伯语,他的名字叫作“爱薛”(Ai-sie,也就是“Is?伊萨”或“Jesus耶稣”,1227年-
(本章未完,请翻页)
1308年),他懂多种语言,精通医理和天文,曾效命于贵由汗,后来又在忽必烈统治时期身居要职。1263年,忽必烈任命他掌管星历司,1279年,忽必烈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教在元朝传播,其中可能就有爱薛的作用。1284年至1285年,蒙古大臣孛罗(Bolod)丞相受命出使波斯,会见波斯汗阿鲁浑,爱薛陪他一起前往。返回中原后,爱薛于1291年奉命掌管***,又于1297年任政府大臣。他的儿子也里牙、腆合、黑厮、阔里吉思和鲁合都像他一样是景教徒,在元朝朝廷里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在汗八里,忽必烈以及他的继承者们的禁卫军里有三万名信仰希腊正教(东正教)的阿速人,这些人是在蒙哥时期从高加索过来的。前面提到过,1275年6月,阿速军在围攻长江下游北岸的镇巢时,中了宋军的计,死伤了很多人。不过后来他们得到了补偿,忽必烈把从镇巢得到的税收分给了那些死去的阿速军的家属们。1336年7月11日,这些阿速军的后裔传信给教皇本笃十二世,表示愿意归顺。1338年给阿维农的教皇送信的使团中,除了有纳昔奥(Nassio)的安德鲁和威廉外,还有阿速人托盖(Tho***)。
此外,伯希和还提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古代的摩尼教重新在福建活跃起来了,宋朝时,摩尼教就已经在福建有了复兴的兆头。
①“mar”是尊称,相当于汉语中所说的“圣人、主教”,“hasia哈昔”意思是“使徒”。
②据《元史·列传第五》(卷一百一十八)第四册记载,阿剌兀思死后,他的妻子阿里黑带着小儿子孛要合与侄子镇国逃难,过长城,逃到了云中(今山西大同)。
③鄂多立克提到过扬州的一座建于13世纪末的景教教堂,建造者是一位名叫阿拉伯罕的富商。伯希和发现了与它有关的1317年的法令(见《中亚的基督徒》第638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