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汉化的蒙古大汗的治国方略(1/5)

忽必烈推行一种二元政策,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读,一个是把他看作(或者他自认为)成吉思汗的继承者,另一个是把他看作延续中原十九个王朝的天子。按照蒙古人的观点,他至少在原则上(如果不是在现实中)始终如一地维护了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国精神上的统一。自成吉思汗分封之后,各大领地成为一个个自治的汗国,而作为成吉思汗与蒙哥统治的继承人,忽必烈一直坚持不断地要求这些汗国服从他这位权力至高的大汗。为迫使窝阔台家族和察合台家族服从大汗的统治,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忙于蒙古内战。当时的波斯由他的弟弟旭烈兀统治,因此在他看来波斯不过是大蒙古帝国的一个省,而管辖波斯的三位汗:旭烈兀(1256年-1265年在位)、阿八哈(1265年-1281年在位)和阿鲁浑(1284年-1291年在位),只是从属于帝国的由他任命的汗,即高级总督伊儿汗,这些伊儿汗必须与他保持密切的联系。忽必烈不仅统治着整个中国,而且原则上是突厥斯坦和蒙

(本章未完,请翻页)

5汉化的蒙古大汗的治国方略(2/5)

属斡罗斯(俄罗斯)的宗主,并在实际上掌控着波斯,因此他的确像马可·波罗所说的那样,是一位真正的“大帝”,是“从亚当时代至今,世界上曾有过的,对人民、土地和财富享有至高统治权的强大君主”①。

在亚洲的其他地区,忽必烈继承了成吉思汗的统治;而在中原,他希望能够与十九个中原王朝一脉相承。没有一位天子像他那样,严肃地扮演着忠实的延续者的角色。他恢复了行政机构,治愈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战争所造成的创伤。宋朝灭亡之后,他不仅保留了宋朝的政府机构设置和所有的行政官员,而且竭尽全力赢得当时任职官员们的效忠。在占有了土地之后,他也完成了对被征服地区人们的精神上的征服,或许他想获得的最伟大的名声并不是“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征服中原全境的人”,而是“第一位治理中原的人”。

对于这个庞大的帝国的行政管理和物资供应来说,交通问题至关重要,这也是忽必烈极为关注的事情。他下令修复帝国的道路,并在可以栽种树木的道路两旁种树遮阳,

(本章未完,请翻页)

5汉化的蒙古大汗的治国方略(3/5)

每隔一定的距离就修建供商旅住宿的客栈。将二十多万匹马分发给各驿站,用于帝国的邮政。为保证京城大都的粮食供应,他修复和开通了大运河②,使稻米经运河从中部地区运往都城。为了应对饥荒年景,他恢复了国家对粮食的控制政策。之所以说是恢复,因为很早之前中原就已经有这项政策(即常平仓),北宋著名的王安石对它进行了完善。具体做法是,国家在丰收的年份收购余粮,贮藏于国家修建的粮仓。当荒年谷价上涨的时候,开仓免费分发谷物,并组织公众救济。1260年,法令要求地方长官对老人、孤儿、病弱者提供救济。1271年的又一道法令号召兴建医馆。忽必烈采取这些举措,除了因为受到中原行政传统的影响,还有可能与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影响有关。另外,国家还会定期向急需的家庭发放稻米和玉米。马可·波罗说,忽必烈本人每天都要接济三万穷人。

忽必烈的行政管理中唯一不足的地方在于财政方面。忽必烈从宋朝的各种制度中发现了“钞”(或者说纸币)

(本章未完,请翻页)

5汉化的蒙古大汗的治国方略(4/5)

的用途,于是把钞票引入流通领域,并使它成为国家的财政基础。12**年,他颁布了一条法令,规定以纸币来衡量主要商品的价值。他的第一任财政大臣是来自不花剌的***赛义德·阿札儿(Sayyid Ajall,卒于1279年)③,他可能将钞票的发行量维持在了合理的范围之内。然而,继他之后,几位管理财政的大臣,河中费纳客忒(Fenaketi,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人阿合马(死于1282年),以及畏兀儿人桑哥等,开始变得不顾后果。这两人实行了无限制的通货膨胀政策,导致钞票贬值。他们通过多次兑换钱币、建立重利专卖的办法,大量敛财。最后这两人也没有好的结局,阿合马于1282年被暗杀,他死后受到忽必烈的贬斥;桑哥因为贪污被处死(1291年)。为了遏制旧钞继续贬值,元朝采取了发行新钞的措施(1303年)④,然而新钞仍然贬值。

①见《马可·波罗游记》鲍迪乃译本Ⅰ,第236页;穆勒与伯希和译本Ⅰ,第192页。

②元

(本章未完,请翻页)

5汉化的蒙古大汗的治国方略(5/5)

朝的大运河北起北京,南抵杭州,走的基本上是直线,比隋朝开凿的绕道洛阳的大运河要短。这条运河自1283年开凿,至1293年才完工,先后开凿了北京到通州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

③赛义德·阿札儿即《元史·列传第十二》(卷一百二十五)所提到的“赛典赤赡思丁”,赛典赤相当于汉语所说的贵族。“赛义德”的意思是指出身于贵族的***教教徒。赡思丁又被叫作“乌马儿”,在元太宗(窝阔台)征战四川时,掌管军用粮草;世祖忽必烈时期,任陕西五路四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莅官三年,增户九千五百六十五、军一万二千二百五十五、钞六千二百二十五锭……”。

④这里说1303年发行新钞有误,实际上是至大二年(1309年)因为物价飞涨,至元宝钞(发行于1287年)极度贬值,才发行“至大银钞”。至大银钞与白银挂钩,一两兑换白银一两,却只能兑换至元宝钞五贯。1312年废止至大银钞,中统钞和至元宝钞同时并行。

(本章完)

万本小说 永久免费读
页面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安装客户端,打开应用即可阅读完整内容,内容不精彩算我输!
点击下载永久免费看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