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忽必烈来说,相比远征这些“***”,更重要的事情是对付成吉思汗后裔中反对他的几支,尤其是实力并不弱的窝阔台的孙子海都。当时,海都统治着叶密立河流域和塔尔巴哈台山的父系领地。他与忽必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忽必烈已经半汉化,而海都则是一个传统的蒙古人,按照蒙古族的方式生活。在已经被征服的中原地区,蒙古人的统治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蒙古的大汗转变成了汉人的天子,无疑让很多蒙古人和蒙古化的***大为惊诧。因此他们起来反对,而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就是阿里不哥。海都将扮演与他同样的角色,只不过这位反对者更具有个性,而且更具胆魄。
以忽必烈为代表的拖雷家族,似乎抛弃了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人的传统。海都根本没把拖雷家族放在眼里,他决定亲自出马,恢复窝阔台家族自1251年以来失去的权力。换句话说,海都的目的是要恢复窝阔台家族的大汗继承权,而他本人要成为那个合法的大汗继承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光要消灭忽必烈在蒙古的既得利益,还要将察合台家族统治的突厥斯坦收归到自己手里,从而在中亚创建一个由他掌控的大汗国。
在忽必烈与察合台家族之间,海都选择了首先与察合台家族作战。1267年至1269年间,他打败了八剌,占领了伊犁河流域和喀什噶尔,八剌的领地只剩下河中地区。而八剌的继承者们则成了海都的属臣,废立全凭他高兴。收服了察合台家族之后,海都称霸中亚,自称“可汗”,接着与忽必烈开战。
忽必烈把与海都作战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四子那木罕(Nomokhan或Nomoqan)。1275年,那木罕受命领军前往阿力麻里(位于伊犁河畔,今固尔扎附近),跟着他一起出征的,还有一些杰出的宗王,其中包括脱黑帖木儿(Toqtemü
(本章未完,请翻页)
r),以及那木罕的堂兄弟、蒙哥的儿子昔里吉,他们负责出谋划策。但是,1276年,对忽必烈不满的脱黑帖木儿,拉了昔里吉入伙,跟他一起造反。他们还背叛了那木罕,转而拥护海都,他们抓了那木罕,交给海都的盟友、钦察汗忙哥帖木儿。他们还劝说察合台的次子撒里蛮和其他一些成吉思汗一系的宗王们参加反叛。1277年,海都从阿力麻里出发,进军哈拉和林。为了应付当时蒙古内部严峻的形势,忽必烈不得不把最杰出的将领伯颜从中原召回。伯颜在鄂尔浑河畔打败了昔里吉(Shiriki),把他赶回到也儿的石河畔;而逃到唐努乌村的黠戛斯人领地的脱黑帖木儿,在元朝先头部队的打击下再次逃走。经历了这次挫败之后,昔里吉、脱黑帖木儿和
撒里蛮之间发生了冲突。昔里吉杀死了脱黑帖木儿,又与撒里蛮之间展开了对抗。撒里蛮在采取了几次不连贯的行动之后,俘虏了昔里吉,交给忽必烈,并向忽必烈投诚。撒里蛮得到了忽必烈的赦免,而昔里吉则被流放到一个荒岛。1278年,那木罕王子被释放。这些结盟反对忽必烈的成员,因为自身素质差,而导致同盟最终失败。
不过,海都与忽必烈之间的较量并没有结束。而海都与以上几位不可同日而语,他至少有着领导者的气魄。从实力上来讲,海都统治着叶密克、伊犁河流域、喀什噶尔,对察合台一系的各宗王拥有宗主权(他已使察合台的领地缩小到了河中地区),可以称得上是中亚地区真正的可汗,就像忽必烈是远东地区的大汗一样。1287年,以海都为首,组成了新的反忽必烈同盟,这次参与结盟的成员是蒙古帝国各支的首领,即成吉思汗的弟弟们的后裔,主要有宗王中的乃颜,成吉思汗的大弟合撒儿的孙子势都儿,以及成吉思汗的二弟合赤温的后裔哈丹(Qada’
(本章未完,请翻页)
an)。关于乃颜,他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小弟帖木格斡赤斤的后裔,要不就是别里古台(成吉思汗的异母弟弟)的后裔,他的领地在东北地区。乃颜信奉景教,马可·波罗认为他的旗帜(或称纛)上画有十字。在东北地区和蒙古东部,都有这些宗王后裔们的领地。如果海都从中亚和蒙古以西率军东进,与乃颜、势都儿以及哈丹驻扎在东北的部队会合,那么,形势将对忽必烈相当不利,他的处境非常凶险。
忽必烈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一方面,他派伯颜驻守哈拉和林,阻击海都;另一方面,他亲自率领另一支蒙军出击东北,跟着他一起出征的还有将军玉昔帖木儿(成吉思汗最信任的伙伴博尔术的孙子)。忽必烈的舰队满载着战争所需的大批物资和人员,从长江下游的港口出发,在辽河口登陆。一场将决定蒙古帝国命运的战争就此展开。乃颜的军队驻扎在辽河附近,阵前按照蒙古的方式布置了一排马车,负责防护。当时已经72岁的忽必烈,坐在一座由四只象驼着(或拉着)前进的木塔上,指挥他的军队作战。据拉施特记载,这一仗打得非常艰难,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难分胜负。不过,最后赢得胜利的仍然是忽必烈。至于其中的缘由,正如中国史料中所记载的那样,因为忽必烈的军队在人数上占有极大优势,而且他的军队中既有汉人,又有蒙古骑兵,两方面的优势被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战败的乃颜被俘,忽必烈看在他是成吉思汗的侄孙子的面子上,赐他不流血的死法,乃颜最后是被毡毯闷死的(1288年)。那些支持乃颜的景教的信徒们担心会遭到报复,但忽必烈没有怪罪他们,他认为乃颜反叛并不是***的责任。忽必烈的孙子、未来的皇帝铁穆耳(Temür,蒙古语称“Oljaitu完泽笃”皇帝),由于粉碎了哈丹的阴谋,镇压了东北及
(本章未完,请翻页)
毗邻的蒙古地区的叛乱,而完全遏制住了叛乱的进一步扩大。
海都企图控制元朝的希望破灭了,不过,他仍然是杭爱山以西的蒙古地区和突厥斯坦的可汗。为了防止海都入侵,忽必烈的孙子甘麻剌(Kamala)①王子负责守卫杭爱山边境。然而,他却被海都军打败了,还被围困在了色楞格河附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逃脱。12**年7月,为了扭转战局,忽必烈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决定御驾亲征。但在他的大军到来之前,海都已经按照游牧民族惯有的作战方式逃得远远的了。1293年,留守哈拉和林的伯颜,率领蒙古帝**队远征叛军,取得了成功。同年,忽必烈的孙子-铁穆耳王子从伯颜手里接过蒙古军队指挥权,而伯颜则担任忽必烈的丞相。忽必烈去世之后不久,伯颜也于1295年去世。
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大帝去世,这个时候,他与海都之间的战争还没有结束。窝阔台家族的首领海都,仍然统治着杭爱山以西的蒙古地区和中亚。忽必烈的孙子铁穆耳(1295年-1307年在位)继位后,继续与海都作战。当时海都的盟友主要是察合台兀鲁思的首领笃哇(Duwa),他统治着突厥斯坦,臣属于海都。1297年至1298年,笃哇突袭,俘虏了蒙古军的一位将领阔里吉思(K?rgüz,即乔治),这位来自汪古部(前面提到过,汪古部信奉景教)的勇敢王子是铁穆耳皇帝的女婿。接着笃哇打算突袭驻守在唐兀惕(Tangut,即西夏)边境(甘肃西部)的另一支帝**队,这支军队的首领是阿难答(Ananda)王子。不过,阿难答王子抢先一步发动突袭,笃哇不得不撤走。为了报仇,他处死了被俘虏的阔里吉思(1298年)。
1301年,海都再次与元朝开战,这是他最后一搏。这次,窝阔台系和察
(本章未完,请翻页)
合台系的许多宗王都加入了他与元朝的战争中。海都领军向哈拉和林进发,当时镇守哈拉和林的是皇帝铁穆耳的侄子海山王子。1301年8月,在哈拉和林与鄂尔浑河左岸支流塔米尔河之间的战场上,海都大战海山王子,最后兵败,死于撤退途中。
海都的儿子察八儿继承了窝阔台的兀鲁思,统治着塔尔巴哈台的叶密立地区。察八儿与海都一样,也扮演着与皇帝作对的角色,跟忽必烈家族过不去。开始时,察合台的兀鲁思首领笃哇认察八儿为宗主,但不久他就对没完没了的反帝国战争厌倦了,开始劝说察八儿承认铁穆耳皇帝的宗主地位。1303年8月,察八儿和笃哇两位宗王派使者到大都的朝廷向皇帝铁穆耳表忠,这是关键性的一步,窝阔台与察合台的兀鲁思成为拖雷家族的藩属,蒙古因此恢复了统一。1306年前后,笃哇和察八儿之间发生冲突,他把察八儿囚禁了起来,逼他交出突厥斯坦的统治权。笃哇去世(约1306年-1307年)后,他的儿子怯伯(Kebek)继承汗位,窝阔台兀鲁思的继承人察八儿约于1309年对怯伯发起攻击,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吞并察合台兀鲁思,但他反而被怯伯打败,只能逃到大汗铁穆耳那里避难,窝阔台兀鲁思从此结束。自1269年至1309年的四十年的时间里,窝阔台家族在封地塔尔巴哈台的叶密立河畔统治着中亚,并与拖雷家族抗衡。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成为其他蒙古汗国唯一的宗主。大都则成为世界之都,影响范围远至多瑙河流域与幼发拉底河流域。
忽必烈去世十五年之后,他的家族与海都家族之间的斗争才最终结束。接下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被称作“忽必烈内政”的概况。
①甘麻剌是中文译名,他是忽必烈的次子真金(《元史》译名,拉施特译作“Chinkim”)的儿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