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与王汗决裂,征服克烈部(1/5)

虽然王汗曾有多次对待成吉思汗不公的行为,但直到这个时候,成吉思汗仍然对他的宗主保持着忠诚。这位蒙古英雄认为自己始终恪尽职责,守着属臣的本分。成吉思汗向王汗提亲,请求他将女儿察兀儿·别吉公主嫁给长子术赤,却遭到了王汗的拒绝。《蒙古秘史》里说,王汗的拒绝深深地刺痛了这位英雄。

克烈汗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位属臣将成为他的对手,他没有在铁木真称汗时(约1196年)消灭他,其实是犯了一个错误。当王汗开始感到不安时,已经来不及了。史书里也提到过,他在稍加反思之后隐约意识到了这个事实。但头发全白的王汗已经老了,他只希望能够平静地度过余生。然而,他的儿子亦剌合,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汉名桑昆(也就是蒙古语里的“s?ngün”),却怂恿他与成吉思汗决裂。桑昆劝父亲支持札木合反对成吉思汗。桑昆个人倾向于札木合,在札木合的短命王权崩溃之后,他又怂恿札木合到克烈部避难。为了配合桑昆的行动,札木合在王汗面前挑唆,劝他不要信任强大的属臣成吉思汗,并指责成吉思汗谋反。他对王汗说:“我与君是白翎雀,他人是鸿雁耳。白翎雀寒暑常在北方,鸿雁遇寒则南飞就暖耳。”①与此同时,原蒙古王室后裔的合法继承人阿勒坛也倒向了王汗一边,他一直后悔把汗位交给了成吉思汗这个暴发户,竭力怂恿王汗与他从前的盟友开战。

1203年,成吉思汗与克烈人彻底决裂。这位蒙古英雄的人生从此发生了重要改变,而在此之前,他一直都只是作为王汗的杰出副手发挥着作用。与王汗决裂后,他将要为自己而战,为夺取最高的统治权而战。

在桑昆的鼓动下,克烈人假装讲和,企图诱骗成吉思汗前来赴约,然后趁机消灭他,不料消息走漏了。按照计划,他们原本准备对成

(本章未完,请翻页)

5与王汗决裂,征服克烈部(2/5)

吉思汗发起突袭,但就在克烈部将军给部下讲述计划时,被两位牧马人乞失里黑(Kishiliq)和把歹(Badai)听见了,他们急忙跑去告诉了成吉思汗。因为他们及时通报消息有功,成吉思汗后来封他们为贵族。

成吉思汗加紧准备应战。《蒙古秘史》记载,他先是撤退到卯·温都儿山②附近,并在这里留下了一小队人马负责警戒。第二天,他在离卯·温都儿(Mao’undur)较远的后方沙丘附近安营。《元史》里把这个沙丘称为“阿兰塞(A-lan)”,多桑(据拉施特记载)把它称为“哈阑真沙陀(Khalaldjin-alt)”,雅琴夫认为是哈拉·果翁·俄拉(Khala-goun-ola)。而在《蒙古秘史》里,这个沙丘被写作“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Qalapaldjit-elet)”。更确切地说,它的位置应该在兴安岭的山嘴一带,位于合勒卡河源旁边。虽然负责巡逻的骑兵(阿勒赤歹那颜的人)及时通报了王汗军逼近的消息,但在这里,成吉思汗还是遇到了考验,这可能是他征战生涯中碰到过的最严峻的一次考验。这场战役打得异常激烈。成吉思汗的副将、兀鲁兀惕部首领主儿扯歹·那颜(Jurched?i-noyan),以及忙兀惕部的忽亦勒答儿·薛禅(Quyildar-sechen),他们的表现都极其勇敢而顽强。忽亦勒答儿发誓要把纛(tuq,也就是牦牛或马尾旗)插在敌人后方的小山丘上。他闯进了敌人的地盘,实现了自己的誓言。主儿扯歹射伤了克烈部桑昆的脸。然而,由于克烈部军人数量太多,成吉思汗无奈只好连夜从战场上撤退,但在清点人数时,却没看见三子窝阔台和他最信任的博尔术、博尔忽两位将领。最后,他们终于回来了。博尔忽

(本章未完,请翻页)

5与王汗决裂,征服克烈部(3/5)

骑在马上,手里抱着颈部受了箭伤的窝阔台。《蒙古秘史》里记载,当钢铁般坚强的成吉思汗看到这幅场景时,也不禁流下了眼泪。

由于地理位置明显处于劣势,成吉思汗沿着合勒卡河往贝尔湖和达赉诺尔北部(《元史》里所说的汉名是“董哥泽”)附近撤退。贝尔湖附近的合勒卡河入口处,是弘吉剌惕部的聚居地,成吉思汗的夫人就来自弘吉剌惕部。于是,成吉思汗以亲属的名义向他们求援,很快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成吉思汗在贝尔湖和达赉诺尔地区想办法派人带口信给王汗,大多数史书都转述或摘录了口信的内容。在口信里,成吉思汗引发了过去所效忠的宗主的回忆,回忆了他们友好相处的岁月以及他为王汗所做的事情,希望能打动王汗的心。他还解释说,自己唯一的希望不过是重新赢得王汗的信任(桑昆却说成吉思汗的意思正好相反,他不过是借此来麻痹王汗,降低他的警惕性)。成吉思汗把王汗称作父亲“艾奇吉汗”(khan-echige),还强调他总是很谨慎地尽着属臣的职责。无论在哪一种对他口信的转述里,都着重强调了他的忠诚,以及恪守本分。出于同样的指导思想,成吉思汗还提醒原蒙古王室后裔阿勒坛(已经是成吉思汗的敌人),他之所以能够得到汗位,正是因为阿勒坛与长支的其他代表们拒绝了这一头衔,他才能当上汗。这封信以抒情史诗般的形式,向过去的宗主表露心迹,表明自己的忠诚,它强调了成吉思汗作为人臣和盟友的正确态度。从政治的观点来看,不得不承认,王汗意识到成吉思汗有着坚强个性时,为时已晚,而他曾经对这位有着主宰意识的臣属的早期努力给予了支持,现在看来这支持实在是轻率。但他本身也给了对手攻击他的理由,因为他曾在没有任何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中断了与成

(本章未完,请翻页)

5与王汗决裂,征服克烈部(4/5)

吉思汗的联盟,而且还背信弃义地攻打成吉思汗。在与成吉思汗的这场较量中,克烈汗的态度摇摆不定,懦弱胆小,还受到部下的干扰,而且他的儿子桑昆的反叛也对他造成了威胁,他除了竭尽全力之外,根本无法与成吉思汗匹敌。

但是,在哈阑真沙陀一役遭遇挫败之后,一些追随者离开了成吉思汗。那时成吉思汗度过了一段最艰难的时期。由于部众人数剧减,他不得不往北朝着西伯利亚的方向撤退,退到了蒙古地区的边缘地带(今外贝加尔地区的边境上)。只有一小部分追随者,仍然跟着成吉思汗一起退到了今天的满洲里以北一带。1203年的夏天,他们驻扎在离额尔古纳河不远的班朱尼河附近,渴了只能喝河里浑浊的水。那些与他共患难的人(“同饮班朱尼河水者”),后来都得到了优厚的回报。

由于这些游牧民们根本不稳定,而且只顾季节性的盟约,因而这一次,反对成吉思汗的联盟再一次自行瓦解了。据拉施特记载,答力台、忽察儿、阿勒坛、札木合等几位蒙古首领因为仇视成吉思汗和王汗的联合,而共同策划了一次谋杀这位克烈人首领的阴谋。王汗及时掌握了消息,对他们发起了攻击,并在他们逃跑的时候抢走了他们的辎重。札木合、阿勒坛和忽察儿逃到了乃蛮部避难,而答力台则投降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处境因此而有了很大的改善。1203年秋,成吉思汗展开了反攻,从班朱尼河出发,进军斡难河。他的弟弟哈撒儿的家人都在克烈部的掌控之下,于是他以哈撒儿的名义带口信给王汗,希望能打消王汗的疑虑。王汗开始同意和谈,便派人带着盟誓用的“盛血的牛角”到成吉思汗那里。与此同时,成吉思汗率军悄悄行进,对克烈军队发起了攻击,打了克烈军一个措手不及,令其四散逃窜。《蒙古秘史》记述

(本章未完,请翻页)

5与王汗决裂,征服克烈部(5/5)

,战斗发生在位于土拉河和怯绿连河之间的杰杰儿·乌都儿。这一役,对于成吉思汗取得对克烈部作战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王汗和他的儿子桑昆向西逃跑。王汗一到乃蛮人的领地,就被一位名叫豁里速别赤(Qorisüb?ki)的乃蛮部将杀死,但他没有认出王汗。他把王汗的首级献给了塔阳,塔阳的母亲古儿别速(Gurbesu)祭奠了亡灵③,“奏乐悼念”。桑昆穿过戈壁,暂时在额济纳河附近的西夏边境上落脚,当了一段时间土匪,后来可能流窜到了柴达木盆地一带,最后隐匿在库车的回鹘人中间,被杀,他的生命就这样默默无闻地结束了。

克烈人投降了成吉思汗,从此效忠于他。不过,出于谨慎,成吉思汗决定分化瓦解克烈人的力量,于是把他们重新分散到了蒙古各氏族之中。他特别关心王汗弟弟札合·敢不一系的民众,因为他娶了札合·敢不的一个女儿亦巴合·别吉,而他的幼子拖雷则娶了札合·敢不的另一个女儿唆鲁禾帖尼公主④,她在成吉思汗家族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①出自《元史·本纪第一》(卷一)。白翎雀是百灵鸟或者蒙古云雀。

②卯,意思是坏;温都儿,意思是山、高地。卯·温都儿山意思是恶山,在哈拉哈河上游努木尔根河附近。

③《蒙古秘史》里记载,塔阳汗的母亲古儿别速(塔阳汗拜不花的后母,在拜不花继承汗位后嫁给了他)说:“王汗是以前的年老的大可汗,把他的头拿来!如果真是他,咱们应当祭祀!”

④唆鲁禾帖尼公主(约1192年-1252年),《蒙古秘史》里译作“莎儿合黑塔泥·别吉”,拖雷的夫人,元朝皇太后,谥号庄圣皇后,是元宪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伊尔汗国旭烈兀汗以及阿里不哥(曾被推选为大蒙古大汗,与忽必烈争夺汗位)的母亲。

(本章完)

万本小说 永久免费读
页面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安装客户端,打开应用即可阅读完整内容,内容不精彩算我输!
点击下载永久免费看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