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是居住在辽河以西及辽河的支流西拉木伦河之间的一支蒙古族部落。“契丹”这个名称是汉人的叫法,公元405年至公元406年首次出现在中国的史书里,在蒙古语里“契丹”被称作“Kitat”,而阿拉伯-波斯语里的名称则是“Khitai”。“契丹人的语言是一种蒙古方言,由于与通古斯口语接触,发音已经腭化。”①
公元696年,契丹人进入山海关,攻进了河北永平地区,甚至打到了北京平原,不过唐朝(武后称帝,执掌朝政)与当时势力极盛的**厥可汗默啜暂时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契丹人。公元697年,默啜从契丹军后方攻击,重创了他们。前面提到过,经历了这次惨败的契丹人,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没有再继续向中原扩张。即便公元734年至公元735年,契丹和唐朝发生过边境战争,大的形势仍然没有改变。公元751年,契丹打败了入侵平卢(今平泉附近)的一支由唐朝某位将领率领的军队。这位领兵的将领恰好是他们的同族,就是那位臭名昭著的安禄山。这个安禄山既是唐朝的大臣,又深得玄宗皇帝宠信,然而后来企图推翻玄宗、自己当皇帝(公元755年)的人也是他。
10世纪初,当契丹人仍然住在辽河西北流域和辽河支流西拉木伦河一带时,精明强干的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耶律是部落名,阿保机才是他的名字,成为可汗的阿保机为他的耶律部保住了这个至高的权位。据后来的史家们记载,阿保机开始引进汉人的治国方式来管理他的部落,尽管学到的只是皮毛。公元947年,耶律阿保机的继承者把他们建立的王朝命名为辽朝。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正是以辽朝来称呼契丹。公元924年,阿保机穿越蒙古地区,直达鄂尔浑河上游,赶走了自公元840年以来就占据着哈拉巴勒嘎斯的黠戛斯***,一直把他们赶回到叶尼塞河上游和西部地区的草原地带。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当时耶律阿保机可能主动提出过,将鄂尔浑地区原回鹘汗国的领地(原回鹘可汗们曾于公元747年-公元840年统治这一地区)还给甘肃西部的回鹘人。但已经在甘肃西部定居的回鹘人后裔,不愿意再回去过游牧生活。在东方,有一个通古斯-高丽人建立的渤海国,领土包括今天的朝鲜北部(北纬40度以北)和辽东以东的中国东北部分(从哈尔滨、海参崴到旅顺口)。公元926年,阿保机东征,灭掉了渤海国,生活在中国东北乌苏里森林里的通古斯女真人成为契丹的属民。在这次东征结束返回的途中,阿保机去世。
公元922年,中原饱受内乱之苦,阿保机趁机攻占河北,但在保定南部的望都遭遇后唐王朝建立者李存勖,被李存勖赶了回去。
阿保机死后,他的遗孀像大多数突厥-蒙古太后(包括成吉思汗母亲在内的)一样,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太后。为了把自己宠爱的次子推上可汗位,她想尽了各种办法。她召集了部落会议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也就是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人所说的“库里勒台”),让长子突欲和次子德光“都骑着马站在营帐前,然后对所有大臣说:‘我两个儿子都爱,不知道该选立哪一个(继任可汗),大家认为选哪一个最合适,就牵哪一个的马缰吧。’”②群臣都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当然都争着去牵德光的马缰。耶律德光顺理成章地做了契丹人的新可汗(公元927年-公元947年在位),在他统治初期,尽管实际上是太后一个人说了算,但表面上还是维持着太后辅政的样子。只要有大臣触怒了这位太后,她就会借口说要派这个人去给她的亡夫传话,然后下令让那些替耶律阿保机守墓的卫士们杀掉这个人。有一天太后又用同样的借口让一位名叫赵思温③的汉人官员去给她的亡夫传话。赵思温说,给已故的可汗传话这件光荣的事情首先应该由太后去做。太后回答说,为了
她的部落,她必须留着自己的性命,但她毫不犹豫地砍掉了自己的一只手,埋在王墓里替代自己陪伴先可汗。这一奇特习俗来源于草原上的一种古老风俗,即一位首领死后,他的家人就会有一些被杀掉殉葬,无论是斯基泰人,还是匈奴人或是蒙古人,都曾奉行过这种习俗。虽然太后仍然保留着这种蛮族的生活习俗,但她对汉人大臣韩延徽给予了充分信任,正是这个韩延徽④使契丹人开始走向文明。
新的可汗耶律德光不久就找到了插手中原事务的机会。公元936年,后唐的叛臣石敬瑭向他寻求保护耶律德光派五万大军南下越过古北口,进攻河北,帮助石敬瑭打败后唐军队,并帮助他建立后晋王朝,登上皇位。
公元936年,为了报答支持他做了皇帝的契丹人,石敬瑭把幽州(今北京)、河北北部地区以及包括云州(今大同)在内的山西北部地区都割让给了契丹。从此,蛮族盘踞在长城以内的中原北部边境地区,随时掌握中原各种时局变化及朝政动静。石敬瑭的**行径使古代中国完整的领土出现了第一道裂痕。这道裂痕注定会越来越宽,使公元12世纪时的游牧部落有机会占领整个华北地区,并在公元13世纪时占领了整个中原。耶律德光时期,被契丹人所占据的幽州,后来被女真人抢走,又从女真人手里转到了成吉思汗的后裔手里,因此,自公元936年开始,一直到1368年,幽州都被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所控制。公元938年,耶律德光改幽州为南京,作为他在南方的驻地,北方的驻地是西拉木伦河畔的上京临潢,东方的是东京辽阳。
石敬瑭大概是感念契丹人让他当上中原王朝皇帝的这份恩赐,直到公元942年去世的时候始终臣属于契丹人。不过,这种情况到了他的侄子石重贵(公元942年-公元946年在位)继任后晋的皇帝之后发生了改变,他渴望用武力来摆脱契丹人的控制。然而,他这种鲁莽的行为很快就被契丹人打压了下去。契丹人在河间附近打败了石重贵的军队,接着渡过黄河,抵达后
(本章未完,请翻页)
晋都城开封(当时的大梁)耶律德光于公元947年的第一天进入开封城。
毫无疑问,耶律德光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世人,他要做中原之主,而且在开封城里,他的确穿上了汉人的朝服。但汉人在私底下展开了反抗契丹的斗争,他们杀死了一些孤立无援的契丹人,尤其是在彰德的契丹人。为了****,耶律德光大肆屠杀彰德百姓。后来,由于汉人武装起义规模越来越大,他决定回到北方的辽地,走的时候还把后晋皇室的所有人都抓走了。返回途中,到达正定之后,耶律德光去世。耶律德光的突然去世引发了契丹内部的混乱,他们也因此失去了入主中原的机会。
公元947年,契丹人班师回朝的时候,山西节度使刘知远在部下的拥立下当了皇帝。刘知远原本是沙陀部***,在汉人的积极支持下,他建立了后汉王朝,并于当年二月在开封登基。
耶律德光去世后,耶律阮(公元947年-公元950年)和耶律璟(公元951年-公元968年)先后继任辽朝的皇帝。如果不是汉人给了契丹可乘之机,恐怕契丹人将永远失去插手中原事务的希望。公元951年,后汉王朝又被另一个新的王朝(也就是后周)推翻,后汉皇帝逃到山西中部避难,又于公元959年在那里建立了北汉,定都太原,直到公元979年才被消灭。当时,在开封建立过两个王朝,一个是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另一个是宋朝(公元960年)。开封的后周和宋朝一直与太原的北汉征战不休。由于痛恨推翻了他们的后周,同时又希望能保住山西的小朝廷,因此北汉的统治者们投靠了契丹人,寻求契丹人的保护。能够插手中原事务,加入这场权力角逐中,契丹人当然非常乐意。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北汉的对手威胁到了太原,契丹人的军队马上就会赶来援救。
这种形势一直持续到一个统一的大王朝-宋朝的出现。至公元975年,除北汉外,中原其他各割据政权都被宋朝消灭。
公元968年,建立宋朝的太祖赵匡胤打算收复太原,然而计划遇阻,因为契丹人又像过去一样赶来保卫太原。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比较幸运,公元979年,尽管契丹人出手阻止,但宋太宗仍然成功地迫使太原的北汉朝廷投降,将山西原北汉的领地并入宋朝治下。接着,他决定收复自公元936年起就一直被契丹占据的长城以南的领土:大同和北京,但遭遇当时的契丹皇帝耶律贤(公元969年-公元981年在位)和他的将领们的顽抗,宋朝不得不暂时放弃收复这两地的打算。公元979年,宋太宗派兵围攻北京(当时的燕京),却在北京西北的高梁河附近被契丹大将耶律休哥打败,不得不马上撤离,退到了北京与保定之间的涿州。之后的形势似乎发生了扭转,契丹人企图侵占属于宋朝的河北部分领土,但契丹大将耶律休哥在正定城前被宋军打败。
公元982年,契丹可汗耶律贤刚去世,由年仅12
(本章未完,请翻页)
岁的耶律隆绪(公元972年-公元1031年)继位,他的母亲萧太后摄政。对于宋太宗来说,这看起来是一个有利的时机,于是再次有了收复失地的想法。宋军兵分几路,分别由曹彬、潘美、杨业率领,向着两个方向进发,一个是西面的大同,另一个是东面的北京。西进的军队赢得胜利,夺回了大同;而东进的军队只推进到涿州就遭遇契丹军队阻截,最后在涿州西南、易州附近的歧沟关被耶律休哥打败,退到位于北京与保定之间的拒马河。剩余的宋军部队继续往南撤退,耶律休哥仍然穷追不舍。《通鉴纲目》里记载,当宋军来到沙河(流经正定和新乐)边,准备渡河时,被耶律休哥的追兵赶进了河里,淹死的无数。契丹军队侵占了深州(正定附近)、德州和顺德,没有乘胜继续南进,对于宋军来说这真是万幸。经此一战,宋军元气大伤,直到公元9**年才完全恢复过来,并终于在保定附近打败了契丹人。
给宋朝制造麻烦的力量又增加了一个,即羌族的一支--党项人。党项人于11世纪初在鄂尔多斯和阿拉善一带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即西夏,从那时候起一直威胁着陕西的安全。建立西夏的是赵宝吉⑤,又叫李继迁,他于公元990年得到契丹人的认可成为西夏王,契丹当时是戈壁滩东部地区所有部族的宗主。1001年,李继迁抢劫了宁夏附近的宋朝军事重镇灵州(或称灵武)。西夏王将都城建在了离宁州不远的兴庆府,因此,宋朝的边境地区同时面临着两大威胁,一个是东北部契丹人的政权,另一个是西北部党项人的政权。
1004年,宋朝第三代皇帝真宗统治时期,契丹人的可汗耶律隆绪远征大宋。他的骑兵穿过河北南部,沿途攻占了保州(今保定)、冀州(今大名)、德清军(今清丰县),直抵黄河(黄河在公元1000年的流向,1007年黄河改道)岸边,对岸就是宋朝都城开封。在开封城里,朝廷之上,一些怯懦的大臣们纷纷劝说宋真宗迁都南京或四川。真宗不但拒绝迁都,还采取了大胆抗敌的行动。当时,位于黄河北岸的要塞澶州(即开州,在今天的河南濮阳市)的形势仍然非常危急。英勇的宋朝将领李继隆在澶州被契丹人围困。他设下埋伏,诱敌深入,进入伏击圈,重创敌军。澶州是通往开封的道路要塞,如果李继隆被打败,澶州失守,那么契丹人将会占据黄河河岸,直逼宋朝都城开封。宋真宗以过人的胆气御驾亲征,率领援兵赶到澶州“前线”,这一果敢的行为震慑了契丹人。1004年,契丹与宋朝在澶州和谈,订立盟约。盟约规定双方边境仍维持公元936年的划分,即北京和大同仍然划归契丹,保定和宁武归属于宋朝。边境线沿霸州(该城仍属于宋朝)北郊穿过河北省,过五台山以北的山西境内,而五台山仍然是宋朝领土的一部分。
1004年订立的盟约实施了一百年。由于满足了契丹人对北京和大同的占有,他们不再提出更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多对领土的要求;而宋朝除契丹占据的以上地区外,已经实现了整个中原的统一,也不再执着于收复北京和大同。契丹人把侵略的眼光转向了高丽以及戈壁一带的地区。然而,1014年,契丹人攻打高丽时,却遭遇已经被高丽人说服的女真人(乌苏里江畔的一支通古斯人)的牵制,征服高丽的行动因此以失败告终。在戈壁,契丹从回鹘手里夺走了甘肃西部的城镇甘州和肃州。1017年前后,喀什噶尔和伊塞克湖地区仍然处于喀喇汗王朝统治之下,这是一个***化***⑥建立的政权,契丹人试图从喀喇汗王朝手里抢走这一地区。契丹人经过八天行军抵达了位于伊塞克湖西、楚河上游的
喀喇汗王朝都城之一的八拉沙衮城,被喀
什的喀喇汗王朝可汗托甘汗击败。西夏的党项人也把他们的目光转向西方。1028年,西夏王赵德明(1006年-1032年在位)从回鹘手里夺取甘州(契丹在1009年远征之后就失去了甘州)。1036年,他的儿子赵元昊(1032年-1048年在位)也同样从吐蕃人手里夺取了肃州和敦煌。1044年,他在鄂尔多斯附近粉碎了契丹发起的一次进攻。在李元昊统治期间,党项人有了自己的文字,也就是源于汉字的西夏文。1908年,俄罗斯探险家科兹洛夫带领的考察团在甘肃以北的亦集乃城(古名,也就是马可·波罗所说的额济纳)⑦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藏书室,里面藏有大量西夏文手稿和印刷品。
契丹人同样也创造了他们自己的文字,但直到1922年才在蒙古地区发现了两块刻有契丹文的石碑,它们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2世纪初。
①发音腭化,即辅音舌面化,发某一辅音时,因舌面抬高接近硬腭而具有舌面音色彩。
②原文出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七十五卷),耶律德光的母亲就是这位述律太后,本段关于述律太后的故事都出自这一篇。在《资治通鉴》原文里,太后杀掉的都是身边的“桀黠者(凶悍狡黠的人)”,目的其实是翦除异己,巩固自己的权力。
③即石敬瑭将中原战略要塞“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范围在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河北北部地区和山西北部地区。
④韩延徽(公元882年-公元959年),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人,人称“幽州韩氏”,从韩延徽开始,韩氏家族历代出任辽朝官员,成为辽朝一大显赫的汉人家族。他在辽太宗时被封为鲁国公,辽世宗时任宰相。
⑤赵宝吉的“赵”姓是宋朝赐的姓,他的祖上是北魏拓跋氏,因功被唐朝赐姓“李”,所以“赵德明”也叫“李德明”。“赵元昊”就是西夏景宗皇帝李元昊。
⑥公元960年,***教成为喀喇汗国的国教,喀喇汗王朝也正式成为第一个突厥语民族的***王朝。
⑦哈日浩特是蒙古语里对“黑水城”的称呼,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额济纳”。《马可·波罗游记》里把黑水城称为“赤集乃城”,它源于西夏语“黑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