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阙特勤和毗伽可汗(1/5)

默啜可汗死后,突厥内部又陷入了严重的混乱之中。默啜的侄子,也就是骨咄禄的儿子,杰出的阙特勤发动了一场真正的宫廷政变。由于他战功彪炳,尤其是在给他的叔叔默啜可汗当副手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树立了威信,还拥有了更强的军事力量。阙特勤杀掉了默啜的儿子匐俱,灭了他一族,过去辅佐默啜的那些大臣们也没能幸免于死,只有阙特勤哥哥的岳父暾欲谷被放过了。

虽然夺权成功,但阙特勤并没有自立为可汗,而是把他的哥哥默棘连推上了可汗之位。阙特勤石碑的碑文里所说的毗伽可汗(bilga khagan,意思是“英明的皇帝”),就是默棘连,他在公元716年至公元734年间统治着蒙古地区。

在这期间,由于默啜的去世和随后突厥贵族争斗不休,鼓舞了所有原本依附于突厥的部落,他们纷纷起来反叛。为了重新恢复突厥的秩序和平定附属部落的叛乱,阙特勤和默棘连连年征战,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呼舒柴达木湖畔的阙特勤石碑就是默棘连为了纪念弟弟阙特勤而树立的。碑文里列举了他们与敌人之间的一系列浴血奋战,这些敌人分别是九姓乌古斯

(本章未完,请翻页)

9阙特勤和毗伽可汗(2/5)

、九姓鞑靼、回鹘以及葛逻禄。九姓乌古斯可能分布在克鲁伦河中游地区,而九姓鞑靼则可能居住在克鲁伦河下游地区。“九姓乌古斯原本是我族人。当天地骚动的时候,他们与我们为敌。在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征战五次。阙特勤骑着他的白马出战。他一连洞穿六个人的身体,在混战之中又刀劈了第七个人。我们赢得了胜利,而***却陷入了疲惫不堪和垂头丧气之中。”在一次又一次残酷的战斗中,**厥被迫放弃了对西突厥的控制,这样说来,他们至少成功地保住了后突厥汗国。根据阙特勤碑文的记载,默棘连庆幸地说:“如果没有我与弟弟阙特勤共同勇敢的奋战,***早已迷失。”

默棘连企图通过入侵大唐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目的可能是希望借此来抚平内战遗留下的最后创伤,于是他把当时已经70岁高龄的暾欲谷找来商议,把自己的计划跟他说了,然而暾欲谷却劝阻他不要这样做。当时大唐的皇帝唐玄宗(公元712年-公元755年在位)刚即位。新天子缺乏唐太宗的胆魄,他几乎从未离开过皇宫(这是一个黄金般的时代,也是唐王朝最鼎盛的时期)。然而,他却好

(本章未完,请翻页)

9阙特勤和毗伽可汗(3/5)

大喜功,渴望恢复大唐对西域的统治。暾欲谷的消息非常灵通,掌握了李唐朝廷的动向,因而他为默棘连透彻地分析了局势。他指出,经历了内乱的突厥还没有恢复元气,生存的牲畜数量剧减,战马消瘦,民众饥寒交迫,以这样的实力去攻打当时国力已经逐渐恢复的唐朝,这种行为实在是太草率了。于是,默棘连放弃了进攻大唐的想法,但他后来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企图让***像汉人一样过上定居的生活,还仿照汉人的样式,在鄂尔浑河畔筑墙建城,还修建了道观、寺庙等建筑。暾欲谷又告诫他,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突厥作为游牧民,所拥有的主要优势就是灵活性,这使他们能及时抓住时机发动突袭,而一旦遭遇失败又能安全逃脱敌人的追捕,避免被俘。中国古代的史学家们记录下了这位突厥老人的话:“突厥众不敌唐百分之一,所能与抗者,随水草射猎、居处无常,习于武事,强则进取,弱则遁伏,唐兵虽多,无所用也。若城而居,战一败,必为彼禽,且佛老教人仁弱,非武强术。”①

后来在阙特勤石碑中,默棘连本人留下的话里,就指出了***的这种潜力。他在碑文里

(本章未完,请翻页)

9阙特勤和毗伽可汗(4/5)

回忆了在上个世纪里,由于中原习俗的影响,东***逐渐变得不思进取:“汉人给我们大量的金银与丝帛,那其实是诱人的陷阱,他们的财富会使人衰弱。靠着这些诱惑和他们的财富,汉人把***拉拢到了他们那边。由于向诱惑低头,你们很多亲属死去。唉,突厥民众!抛弃了阴暗的森林,很多人对着南方说:‘我将在那里安家。’”默棘连继续劝***留在突厥:“如果你们去了那个国家,唉,突厥民众们,你们将毁灭!但如果你继续守在既不富裕也不舒服的都斤的山林里,你们将永远保有自己的国家。”

在暾欲谷的劝导下,公元718年,默棘连向唐朝求和。但是,唐玄宗拒绝了他,并派兵进攻后突厥。古城(原北庭)的突厥部落拔悉密部和辽西、热河一带的契丹人与唐朝联手,准备从西南和东南两翼攻打后突厥。默棘连可汗惊恐万分,不过听了暾欲谷的分析后,他的恐慌烟消云散。暾欲谷指出,拔悉密军队、契丹军队及唐军之间相隔遥远,因此必定不可能协调一致地发动攻击。后来,在古城,默棘连果然抓住时机击溃了拔悉密部。公元720年,他侵入了今天甘肃边境

(本章未完,请翻页)

9阙特勤和毗伽可汗(5/5)

的甘州和凉州一带。公元721年至公元722年,后突厥最终决定休战,与唐朝议和,双方建立了友好关系。

公元***年,帮助哥哥默棘连成为可汗的阙特勤去世,默棘连写了一篇祭文刻在他为弟弟立的石碑上。阙特勤的墓地在呼舒柴达木湖和鄂尔浑的科克沁之间,距离哈拉和林北大约40英里。这篇祭文可以被看作是古***的民族史诗,其中的几段前面已经提到过。公元732年,唐玄宗补充了一篇用汉文写就的碑文,以示双方的友谊。

碑文所用的文字是最古老的突厥文,而过去却被错误地当成鲁尼文。更确切地说,这些文字来自按照古粟特字母(尽管正如巴托尔德所说,鲁尼文中的一些文字有着不同的起源,并且是表意文字)顺序排列的阿拉米亚文。在西伯利亚和叶尼塞河流域,还发现了其他一些用鲁尼突厥文书写的碑文。巴托尔德(俄罗斯东方学家)断定,最早的突厥文字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甚至有可能是公元6世纪。就像我们即将看到的那样,在公元8世纪,回鹘文取代了突厥文,而回鹘文同样是经由粟特人得到的来自北方的闪米特语。

①见《新唐书·突厥下》。

(本章完)

万本小说 永久免费读
页面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安装客户端,打开应用即可阅读完整内容,内容不精彩算我输!
点击下载永久免费看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