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亚之主:大唐帝国(1/5)

在征服了以上那些地区之后,唐朝的疆域已经延伸到了帕米尔地区。我们不难理解,太宗皇帝作为中亚的征服者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唐书》里记载说,“朕提三尺剑以定四海,远夷率服。”①在***里,太宗的威信

也同样相当高。太宗虽然用武力征服了***,但他同时也吸引了他们,他采用了突厥-蒙古族的方式,通过他们对自己个人的忠诚,将他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就像呼舒柴达木的突厥碑文中所记载的那样,太宗皇帝很清楚该怎样成为“中国的可汗”。

唐太宗具有把***凝聚在自己身边的能力,能够体现他这种能力的最典型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7中亚之主:大唐帝国(2/5)

例子,就是阿史那社尔为他效命。《旧唐书》列传部分有对阿史那社尔生平的记载,根据这些记载,我们知道,阿史那社尔原本是**厥王族(处罗可汉的儿子、颉利可汗的侄子),于公元636年投降大唐,成为唐太宗最得力的将军之一。为了奖励他,唐太宗把一位长公主许配给了他。他的英勇事迹,前面已经提到过,他在唐朝征讨焉耆、高昌等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阿史那社尔对太宗非常忠诚,以致太宗去世的时候,这位出身突厥的将军、太宗的臣子居然要求按照游牧民族的习俗殉葬,以“守护皇帝陛下的陵寝”。

对于所有那些参与边境平乱、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用诗人李白的《行行且

(本章未完,请翻页)

7中亚之主:大唐帝国(3/5)

游猎篇》来形容恰如其分: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越。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

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鸥迸落连飞高。

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太宗驾崩后,他的儿子高宗登基(公元650年-公元683年在位)。即位初期,高宗完成了父亲的事业。他集中精力对付西边的***,也就是西突厥汗国分裂形成的两大部落:伊塞克湖西南的弩失毕部和湖东北的咄陆部。突厥内部的分裂当然也与大唐使用的策略有关。

咄陆部可汗贺鲁(即沙钵罗可汗,公元651年-公元

(本章未完,请翻页)

7中亚之主:大唐帝国(4/5)

657年在位),曾短暂地得到过弩失毕部的承认,暂时恢复了西边的突厥汗国,于是他立即反叛,脱离大唐的管辖。为了平息这次叛乱,唐朝与回纥***(从前的铁勒)结盟,回纥人游牧在杭爱山附近,他们的可汗婆闰巧妙地借用了唐朝的计策。有了回纥的支持,唐军的实力增强,将军苏定方率部直入西北蛮荒之地。当时正值冬天,地上覆盖着厚厚的雪。苏定方对部下说:“虏恃雪,方止舍,谓我不能进,若纵使远超,则莫能禽。”苏定方决定出击,在准噶尔地区艾比湖附近的博罗塔拉河边与贺鲁遭遇,打败了他。公元657年,在伊塞克湖以西的楚河流域,苏定方再次打败了贺鲁,迫使他

(本章未完,请翻页)

7中亚之主:大唐帝国(5/5)

逃到了塔什干。然而这个逃亡方向却是自寻死路,因为塔什干的民众把贺鲁交给了大唐。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任命忠诚于大唐的***阿史那弥射为咄陆部新可汗(公元657年-公元662年在位),又于公元659年立另一位归顺于大唐的***阿史那步真做了弩失毕部的可汗(直到公元665年)。

①这段话出自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贡赋第三十三》。据书中记载,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西域的疏勒、朱俱波、甘棠国派使者来朝进贡,太宗对大臣说了一段话,这句话即出自该段。太宗的本意是告诫群臣要进忠言,以避免自己像暴虐的秦始皇和骄奢的汉武帝那样亡了国。

(本章完)

万本小说 永久免费读
页面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安装客户端,打开应用即可阅读完整内容,内容不精彩算我输!
点击下载永久免费看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