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西突厥汗国的瓦解(1/5)

公元630年大唐在击溃了**厥之后,边境扩展到了鄂尔多斯和内蒙古,接着太宗把注意力转向了西突厥。前面已经提到过,在剪除了各派反对势力之后,西突厥内部重新统一,归由射匮可汗一人统治。原本住在特克斯河与裕勒都斯河上游一带的射匮可汗,在降伏了阿尔泰山脉附近的薛延陀部之后,将自己的领地范围扩大到了阿尔泰山到里海和兴都库什山之间的地区(公元611年-公元618年)。射匮死后,他的弟弟继位,被称作统叶护可汗(公元618年-公元630年在位)。统叶护进一步扩大西突厥的势力范围,在征服了东北方的铁勒部之后,又加强了对西南方的吐火罗地区和巴克特里亚的统治,并控制了塔里木盆地的部分地区。

公元630年初,前往印度取经的玄奘路过西突厥的辖地时,在托克玛克附近见到过统叶护,那个时候正是他权势最盛的时候。统叶护也跟他的先祖

(本章未完,请翻页)

4西突厥汗国的瓦解(2/5)

一样,保持着游牧民族随季节迁徙的习性,他的驻扎地在裕勒都斯河与伊塞克湖之间轮换,夏天他住在裕勒都斯河上游一带,冬天搬到伊塞克湖边,他还喜欢住在更西边的塔拉斯附近的“千泉”(位于今天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州)。吐鲁番王是他的藩王

之一;统叶护把吐火罗地区封给了自己的儿子达度设,达度设住在昆都士。《旧唐书》里记载了当时统叶护的权力之盛:“(统叶护)霸有西域……西戎之盛,未之有也。”①那个时候的唐太宗正集中力量摧毁**厥,他认为应该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于是,他把统叶护当做结盟的对象。

从玄奘留下的关于统叶护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阿提拉或者成吉思汗式的人物形象。“戎马甚盛。可汗身着绿绫袍,露发,以一丈许帛练裹额后垂,达官二百余人,皆锦袍编发,围绕左右。自余军众皆裘毼毳毛,槊纛端弓,驼马之骑,极目不知其

(本章未完,请翻页)

4西突厥汗国的瓦解(3/5)

表。”②

统叶护热情迎接了这位大唐的取经人。事实上,他对待佛教的态度一直非常开明。就在几年前,他曾热情招待过一位名叫波罗颇迦罗蜜多罗(Prabhakar***tra)③的印度佛教传经人。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于公元626年来到中国,但在继续前往中原地区传播佛教之前,他首先做的是竭力说服这些***皈依佛教。统叶护遇到玄奘后,也同样在托克玛克的牙帐里盛情款待了这位高僧。玄奘对统叶护的牙帐也有精彩的描述:“(统叶护可汗)居一大帐,帐以金花装之,烂眩人目。诸达官于前列长筵两行侍坐,皆锦服赫然。余仗卫立于后,观之,虽穹庐之君,亦为尊美矣。”奇怪的是,这几句话竟然让人联想到了西欧旅行家们对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那些蒙古首领们的印象,从卢布鲁克对13世纪的蒙古人的那些描述里,我们又看到了另一个欢迎外国使者的盛大场面。玄奘

(本章未完,请翻页)

4西突厥汗国的瓦解(4/5)

逗留在统叶护牙帐的那段时间里,统叶护还接待过其他来自中原和吐鲁番王的使者。统叶护“令使者坐,命陈酒设乐。可汗共诸臣使人饮……于是

益相酬劝,卒浑钟碗之器,交错递倾,僸未兜离之音,铿锵互举。虽蕃俗之典,亦甚娱耳目,乐心意也。少时,更有食至,皆烹鲜,羔犊之质,盈积于前”。

玄奘到访之后,过了几个月,强大的西突厥汗国就崩溃了。就在同一年(公元630年),葛逻禄部起兵造反,并杀害了统叶护。葛逻禄部是一支游牧在西突厥以西的部落,他们可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在巴尔喀什湖东端和塔尔巴哈台的楚固恰克之间辗转。西突厥汗国分裂为两部,人们所知道的这两部的名称只有它们的汉语译名,即弩失毕部和咄陆部。其中,弩失毕部聚集在伊塞克湖的西部和西南部,咄陆部则生活在伊塞克湖的东北部。这两派势力之间经过一次次不知名的战斗,导致两败俱伤

(本章未完,请翻页)

4西突厥汗国的瓦解(5/5)

。咄陆部的首领,人称乙毗咄陆可汗(阿史那欲谷设,公元638年-公元651年在位),有段时间他曾试图重新统一两部。在那之后,约公元**2年,他竟然莽撞到去攻击唐朝在哈密地区的屯军,结果在博格达拉山(古城和今天的****之间)附近被大唐将军郭孝恪打败。此外,唐太宗支持弩失毕部与咄陆部作对,这位被内战弄得筋疲力尽的可汗只好于公元651年逃往巴克特里亚,从此消失。

①见《旧唐书·突厥下》(卷一百九十四下)。

②见唐代慧立原本,彦悰撰定《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这段描写的是统叶护外出打猎的排场。后面对统叶护牙帐和宴会的描述也出自同一篇。

③波罗颇迦罗蜜多罗是天竺(古印度)波颇三藏法师的全名,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来到唐朝长安,翻译《大庄严经论》等佛教经论,直到唐太宗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去世。

(本章完)

万本小说 永久免费读
页面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安装客户端,打开应用即可阅读完整内容,内容不精彩算我输!
点击下载永久免费看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