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游牧部落建立的政权层出迭见,却又都在短时间内一个接一个崩溃,唯一没有昙花一现的只有拓跋部。一方面它自身的力量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它又持续吸收着其他部落的力量,从而成功地在华北维持较长时间的统治。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与法兰克人的情况非常相似。勃艮第人、西哥特人和伦巴德人所建立的王国先后消亡,在他们的废墟上,幸存的法兰克人建立起了加洛林王朝,这是一个注定要把古罗马与日耳曼民族的当下联系在一起的王朝。拓跋部取得了与法兰克人相似的成就,当拓跋部统一了华北地区的其他突厥-蒙古政权之后,他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汉化了,以使自己的民众和政权融入汉人群体之中。此外,他们极力推崇佛教,这让我们联想到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的人们对***的热诚。法兰克人曾以罗马传统的捍卫者自居,抵制日耳曼人新的入侵浪潮,拓跋人也像法兰克人的“莱茵河防线”一样守卫着黄河,阻挡着那些来自草原上更遥远地区的、仍然未开化的蒙古游牧部落的入侵。前面说过,公元
3世纪末,拓跋部(疑似突厥种)在山西最北端的大同一带定居下来,首领拓跋珪(公元3**-公元408年在位)相当有魄力,他陆续从后燕慕容氏手里抢走了不少城池,公元396年攻占晋阳(今山西太原),公元397年夺取中山(今保定南部的定州),公元398年占领邺城,他的部落因此而交了好运。后来他以三国时“魏”的名称命名自家的朝代,史称“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于是,北魏拓跋氏的疆域包括山西到河北,直至黄河边的大片地区。
一个新崛起的蛮族部落-柔然,对拓跋氏***的王朝造成了侵略威胁。柔然也被拓跋氏称作“蠕蠕”,这个称呼语带双关,含有“令人生厌的蠕动的昆虫”的意思。根据语言学家们的观点,柔然也跟古代的鲜卑人一样,是一支真正的蒙古游牧部落,还有观点认为他们曾与鲜卑人有过接触。公元402年前后,柔然人在首领社仑的带领下,降伏了经常跟他们作对的高车部落,从而改变了本族的命运。关于高车人,有人认为他们生活在科布多和乌伦古河附近,还推测他们可能是铁勒人和回鹘***的先祖。在当时,东自靠近高句丽边境的辽河流域一带,西至额尔齐斯河上游和焉耆周边地区,再加上戈壁的整个北部地区,全都是柔然的势力范围。我们所知道的“汗”或“可汗”的称号,已知的最早使用者,正是这些柔然统治者;因此,这些称号必定是蒙古语中的叫法,它取代了原匈奴的“单于”称号,所以我们可以假设“单于”是突厥语里的说法。
面对这个新崛起的游牧部落建立的强大国家的威胁,华北的拓跋氏王朝或者说北魏的统治者们,决定出击,拓跋珪率部穿越戈壁,发起了一系列反击。公元402年,拓跋
(本章未完,请翻页)
珪打了一个大胜仗,把柔然可汗社仑赶出了黄河河套地区,极大鼓舞了士气。拓跋嗣(公元409年-公元423年在位)在做好长城一带边防工作的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在南方的势力范围,于公元423年夺取了东晋王朝的大城市洛阳,以及河南所有归洛阳管辖的地区。拓跋焘(公元424年-公元451年在位)继承了他父亲拓跋嗣的皇位,但刚一继位就遭到柔然入侵。他于公元424年打退了柔然,第二年(公元425年)率骑兵纵穿戈壁,发起了对柔然的反攻,目标直指柔然可汗设在鄂尔浑河附近的牙帐。接着他攻向了另一个蛮族王国,也就是赫连氏匈奴人在陕西建立的夏国。公元427年,拓跋焘给了夏国都城(也就是王庭)统万城(位于今陕西北部志丹县的保安附近)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而他的将领们则于公元426年开始攻打长安城。到公元431年时,拓跋氏终于消灭了赫连氏夏国,将陕西收归囊中。又过了几年(公元436年),拓跋焘的军队像灭掉赫连氏夏国一样消灭了慕容氏北燕,吞并了他们的领地。公元439年,拓跋焘继续西进,从姑臧或甘州攻占了建立在甘肃的北凉国。北凉王室原本是匈奴人,复姓沮渠,自公元397年起定居在甘肃,被拓跋焘灭国后逃到了吐鲁番,在公元442年至公元460年一直控制着吐鲁番。
原北凉领土被北魏兼并,至此突厥-蒙古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所有王国都被并入了北魏,拓跋氏完成了对华北的统一。至此,北魏是除了建立在建康(类似于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的中原南朝外,唯一的王朝。这情形与公元8世纪的罗马非常相似,事实上那时候的罗马被法兰克人和拜占庭帝国瓜分了;法兰克人征服了西欧,灭掉了其他蛮族建立的王国,而拜占庭帝国仍然是东欧霸主。
这些征服对中亚各民族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他们后来仍然称北方的中国为拓跋国。甚至东罗马帝国的人也用同样的名字来称呼中国,比如,土耳其人称它“Tabgatch”,阿拉伯人把它叫作“Tamghaj”,中世纪的希腊人叫它“Taugast(桃花石)”。
拓跋焘统一了华北之后,于公元429年派出骑兵大部队深入戈壁,远征柔然,杀死大批柔然人。公元443年,拓跋焘的军队屡战屡胜。由于鄯善曾切断过拓跋军东归的道路,为了报复他们的这种行为,拓跋焘于公元445年派兵攻打鄯善。公元448年,拓跋将军万度归打败焉耆和龟兹,定期向它们征收贡赋。公元449年,拓跋焘第三次远征,深入戈壁追击柔然。
公元5世纪,突厥拓跋氏北朝的历史特别有意思,因为拓跋部作为半汉化的突厥-蒙古族游牧部落简直堪称完美,一方面它保留了在军事上比汉军有优势的一面;另一方面,它又从汉人那里学到了比落后的北方游牧
(本章未完,请翻页)
部落更优秀的组织能力。公元429年,当“桃花石(Taugast)”的皇帝拓跋焘决定在戈壁东部地区反攻蒙古族柔然人时,他的谋臣指出,北魏进攻柔然无暇分身,南朝汉人的力量因此而占据优势,他们可能会趁机攻打北魏。对于谋臣的担忧,拓跋焘却并不以为然,他的看法①主要是:“汉彼步我骑,彼能北来,我亦南往;在彼甚困,于我未劳。譬如以驹犊斗虎狼也,何惧之有?蠕蠕恃其绝远,谓国家力不能制,自宽日久,故夏则敬众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温,南来寇钞。今掩其不备,必望尘骇散。牡马护牝,牝马恋驹,驱驰难制,不得水草,不过数日,必聚而困弊,可一举而灭也。”
后世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之所以能够成功打败宋朝和叛乱的蒙古贵族海都(孛儿只斤·海都),创立清朝的满族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扼杀汉人最后的抵抗,消灭蒙古残余势力,是因为他们都有着与拓跋氏鲜卑人一样的双重优势。但是,他们的这种双重优势只是暂时存在的,拓跋氏、忽必烈王室和满族人最终都会完全汉化。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就会被北方的游牧部落打败,或者被汉人消灭、同化,这是进入中原后蒙古人的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能干的突厥拓跋氏一脉,勇敢地支持古老的中国文化,而与那些仍然过着游牧生活的***对抗。在这一脉中,个性最坚强的当数拓跋焘。他有着超乎常人的英勇气概,震慑柔然人的心胆。如果拓跋氏与腐朽的中原朝廷开战,那么这些柔然人就会毫不犹豫地趁机攻打北魏边境。因此,拓跋焘不再大规模入侵南朝,就像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为了维护在高卢的权益而在托尔比阿克所做的那样。他虽然吸收了大量的中原文化,但又不愿意完全汉化,以避免他的部落变得松散。因此,依靠武力夺取中原历史都城洛阳和长安之后,他并没有把故都迁过去,而是继续留在草原边缘的平城(在山西最北部大同附近)。此外,他还保留了突厥-蒙古族的一个防患于未然的习俗,即新王登基前,他的母亲要被处死,以防止她做了太后以后产生野心、嫉妒和贪婪。因为有这些观念,所以拓跋焘对佛教自然是深恶痛绝的。由于周围的亲信信奉道教而排斥佛教,因此这位蛮族武士对于佛教的厌恶之情也加剧了。公元438年,拓跋焘命令僧侣们还俗,公元446年更是颁布了一项法令,公然迫害佛教僧侣。
不过,拓跋焘的孙子拓跋濬一继位,就停止了对佛教徒的迫害。公元452年,拓跋濬在一场宫廷政变后继任皇帝②,直到公元465年。大同附近的云冈石窟雕凿于公元414年至公元520年,其中最好的凹雕和那些能够代表北魏艺术水平的作品都是艺术家们在拓跋濬统治时期雕刻的。热衷于宗教的拓跋族人,从传统的源于犍陀罗的融合了希腊文化的佛教艺术(沿着塔里木盆
(本章未完,请翻页)
地的各个通道传播到了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中所创造出的作品,神秘而深邃,它们简直就像是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雕塑的原型。事实上,由于民族偏见和儒家学说的强烈干扰,由真正的汉人统治的王朝,很有可能不会完全放弃自己的信仰而去追随来自印度的神秘教义。与此同时,以建康为都城的南方各王朝(包括梁朝)的佛教雕塑都不再有那样的狂热。法兰克人修建了夏尔特尔大教堂和兰斯大教堂,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出自蛮族,所以拓跋人也有相似的举动,将他们的能力运用在了云冈石窟和修凿龙门石窟上,而这或许也是草原游牧部落征服古老的中原地区后所产生的最让人感到惊奇的结果之一。此外,公元5世纪欧洲在大范围内遭遇了蛮族入侵(这个时候***已经对蛮族社会造成了普遍而深刻的影响),经历了黑暗时代之后,终于迎来中世纪辉煌的几百年。公元4世纪,东方古国也遭遇了大规模而迅猛的蛮族入侵,最终却产生了类似的结果,因为过了不到一百年,北魏就已经完全接受了佛教,创造出了伟大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随着时间的流逝,拓跋氏的突厥精神因为受到中原的影响和转向信仰佛教而逐渐被削弱。公元456年,拓跋氏占领了哈密绿洲,这个时候的北魏皇帝是拓跋濬(公元452年-公元465年在位),接着他又于公元458年发起了反攻戈壁柔然的行动。而柔然人则于公元460年占领了吐鲁番,推翻了沮渠氏在那里建立的王国(北凉),迫使沮渠氏成为柔然的臣属。在拓跋弘统治时期(公元465年-公元470年),拓跋氏的扩张连续取得胜利,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原南朝的疆域则在不断缩小。公元466年,拓跋人攻占彭城(今江苏);第二年(公元467年),征服淮河流域;公元469年,占领山东。公元470年,拓跋氏惩罚自公元5世纪初就定居于青海地区的鲜卑部落吐谷浑,吐谷浑部也是蒙古人。
拓跋弘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为了潜心礼佛,他甚至在公元471年出家为僧,而把皇位让给了年幼的儿子(拓跋宏,时年2岁)。他的儿子拓跋宏(公元471年-公元499年在位)成年之后,对佛教也有着与他父亲一样的感情,并且受到佛教的影响,他所施行的法令也比较人道。公元494年,他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由此完成了拓跋人的汉化,同一时期,著名的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的南部动工修建,雕凿工作从公元494年持续到公元759年。但是,拓跋氏在完全接受中原文化、笃信佛教的同时,也逐渐丢失了他们的突厥祖先所具备的坚韧和英勇的品质。他们原本打算通过征服南朝,来实现对整个中原的统治,完成统一,结果失败了。拓跋恪(即北魏宣武帝元恪,公元500年-公元515年在位)发动了最后一次行动,试图攻
(本章未完,请翻页)
陷中原,但是直到公元507年,他的将军们始终没能攻克淮河分界线,几次进攻都被淮河防线后的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要塞挡住了。
公元515年,拓跋恪去世,他的妃子胡氏(死后被孝武帝追封为灵皇后)实际掌管着魏国朝政直到公元528年。这位胡氏是古拓跋人的后裔,也是北魏最后一位具有古***精神的人物。这个女人有着特殊的活力,权力欲极盛,在必要时甚至不惜采取血腥手段,却崇尚佛教。龙门石窟的众多出色的圣殿中,也有她的一份贡献。她派遣宋云出使印度西北的佛教发源地取经,他留下了那个时代中亚各国的有趣记载。公元518年,宋云出发,途经鄯善(罗布泊)、于阗、帕米尔等小国,还访问了住在巴达克山的嚈哒匈奴人的可汗。最后,宋云抵达乌阇衍那和犍陀罗(喀布尔河下游),他从这些地方带着太后感兴趣的一些佛经于公元521年返回北朝。
这个时候的拓跋氏已经完全汉化了,宫廷内部也无可避免地发生了政变、王室分裂,内战爆发。公元534年,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两支。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以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为都城,统治着河北、山西、山东和河南;西魏(公元***年-公元556年)定都长安,占据着陕西和甘肃。东魏与西魏后来都被他们的大臣们推翻,东魏被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取代,都城仍然是邺城;而西魏则被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取代,都城仍然是长安。但是,这些王室成员都已经彻底汉化了,他们的历史不再是草原历史的组成部分。不过,在草原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事件仍然是由他们的历史书写的,即***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建立北朝的第一代拓跋氏统治者的身上还是非常明显的)逐渐被削弱、淡化,最终完全被中原主流淹没。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无论是建立辽国的契丹人,还是建立金国的女真人,又或者是建立元朝的成吉思汗的后裔,他们都是按照这种规律发展的,后来建立清朝的满族人也没能避免这种模式。拓跋氏变得越来越柔弱,其中离不开佛教的巨大影响,它对成吉思汗之后的蒙古人,甚至对后来的喀尔喀人,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这些凶猛的武士们一接触到菩萨的慈悲,就很容易被沙门③们所宣扬的博爱教条感动,导致他们不仅丢弃了好战的本性,甚至连自卫都忘了。
①原文有误。根据《魏书》和《资治通鉴》,持这一看法的是崔浩。-编者注
②公元452年,宦官宗爱先是杀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不久又杀掉拓跋余。以尚书陆丽为首的朝廷官员发动政变推翻了宗爱,立拓跋濬为帝,是为北魏文成帝。
③沙门是梵语音译,在印度泛指出家苦修的人,在中国则指佛教的出家人,与僧人的意思相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