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北匈奴痛失蒙古,鲜卑人取而代之(1/5)

当融合了希腊文化的佛教与结合了波斯文明的佛教没有受到任何干扰,自由地在定居于塔里木绿洲地区的民众中扎根并扩散开来的时候,突厥-蒙古族的游牧部落却在北方的草原上打得不可开交。公元155年前后,游牧于蒙古鄂尔浑河流域的北匈奴(他们可能有突厥血统),最终被来自蒙古和东北边缘的兴安岭地区的鲜卑部落打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鲜卑人一直被看作是通古斯人,但根据伯希和与托里的研究发现,他们似乎更有可能属于蒙古人。那么,鲜卑人打败了北匈奴人,也就意味着蒙古人取代***赢得了统治权。被汉人称为檀石槐的鲜卑首领打垮了北匈奴之后,继续向蒙古以西挺进,远攻伊犁河畔的乌孙人,并取

(本章未完,请翻页)

15北匈奴痛失蒙古,鲜卑人取而代之(2/5)

得了胜利。据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们记载,公元166年时,从整个东北到乌孙国,直至远至巴尔喀什湖畔的广大地区,都是鲜卑檀石槐的势力范围。这种说法无疑有些夸大的成分,事实上,鲜卑人的势力几乎从没有超出过今天的博格多汗(Bogdo-khan,也就是“Tushetu-khan土什业图汗”)和赛音诺颜部(Sain Noyan)的领地范围。眼见重权在握,野心膨胀的鲜卑首领完全忘了匈奴人的前车之鉴,开始打起了中原的主意。公元156年,檀石槐进攻辽东地区,不料却被汉人打退。无奈之下他转而攻打生活在内蒙古并已归顺于汉朝的南匈奴,诱使南匈奴与他结盟,共同攻打大汉的陕西和甘肃

(本章未完,请翻页)

15北匈奴痛失蒙古,鲜卑人取而代之(3/5)

的边境。但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公元158年,这些临时凑在一起的游牧部落很快就被汉军逼退了。不甘失败的鲜卑人发起了新一轮攻击,将矛头对准了辽西(即东北的西南部至辽河下游的西部地区),却同样以失败而告终,于公元177年被汉将赵苞击溃。公元207年,在今天的热河一带,曹操彻底击溃

了原本游牧于大兴安岭以南的达赉诺尔(即呼伦湖)和西拉木伦河(即辽河)地区的乌桓部落。公元215年至公元216年,曹操软禁了南匈奴单于,然后把剩下的南匈奴人分成了五部,每部配备一个司马,司马由朝廷委派,负责监督各部首领,五部匈奴被安置在了今天的陕西、山西与河北以北的人烟稀少的边境地区

(本章未完,请翻页)

15北匈奴痛失蒙古,鲜卑人取而代之(4/5)

公元220年,汉室的统治在内乱中走向了末路,奇怪的是游牧在北方草原的各部落却并没有趁机兴风作浪,原因可能是他们曾经被汉军打得惨败,心有余悸,也有可能是心里畏惧汉军,还有可能是他们本身太弱了,根本没有实力南侵中原。虽然东汉已经灭亡,“三国”继汉而起,逐鹿中原,曹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称雄华北,成为三国之首,塔里木地区的各绿洲小国选择了唯曹魏马首是瞻,这才有了鄯善(罗布泊)、龟兹和于阗等国于公元224年表忠于魏帝曹丕。之后,魏灭掉蜀汉,司马氏篡魏,建立西晋,又吞并了东吴,一统中原,龟兹王派王子入晋(公元285年)。鲜卑人犯边,进攻凉州(武威)

(本章未完,请翻页)

15北匈奴痛失蒙古,鲜卑人取而代之(5/5)

,西晋将领马隆前去平乱,于279年打退了这些胆大妄为的胡人。

这个时候,曾经盛极一时的匈奴帝国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鲜卑人经过尝试却证明了一件事,他们根本无法像从前那样威胁中原边境。然而,到了公元4世纪,就在中原似乎不用再为来自草原民族的威胁发愁的时候,蛮族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原(五胡乱华),这次入侵与公元5世纪发生在欧洲的民族大迁徙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这次大规模入侵似乎并不是由蛮夷之地的骚乱引发的,也不是由某个阿提拉一类的人物发起的,而仅仅只是因为中原国力衰弱,边境的蛮族乘虚而入。虽然这些野蛮人曾经是西晋的盟友,但中原王朝的衰落就像一根真空管,把他们吸进了中原。

(本章完)

万本小说 永久免费读
页面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安装客户端,打开应用即可阅读完整内容,内容不精彩算我输!
点击下载永久免费看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