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塔里木绿洲的成功收复,对汉朝大有裨益。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这些绿洲沿着塔里木盆地的南部边缘和北部边缘形成了两条弧形。北面的绿洲有车师(吐鲁番)、焉耆(喀喇沙尔)、龟兹(库车)、姑墨(阿克苏)、温宿(乌什吐鲁番)和疏勒(喀什噶尔)。南面的绿洲有罗布泊旁边的楼兰、于阗(和田)和莎车(叶尔羌)。公元7世纪,焉耆人、龟兹人,当然还有疏勒人,所说的方言仍然属于印欧语系,由此我们推测,居住在塔里木盆地的人们中至少有一部分确属于印欧人种。公元7世纪的龟兹语在形式上与印度-伊朗语、赫梯语①、亚美尼亚语、斯拉夫语相似。关于龟兹方言和疏勒方言能否被称为吐火罗语,还没有定论,德国的西格和西格林学派也认同这一点,不过,它们毫无疑问是属于印欧语系的。关于中世纪初曾发
(本章未完,请翻页)
生过印欧人入侵塔里木的假设,没有任何证据证实。所以,最为合理的假设是在塔里木地区原本就生活着一群古印欧居民,在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期,斯基泰-萨尔马提亚人向西西伯利亚扩张,进而抵达叶尼塞河上游;萨卡人向疏勒和莎车之间的天山南麓与北麓扩张。西部疏勒的东伊朗语和北部的龟兹语,提供了语言学上的证据,除此之外,中国史学家们的记载也为人类学家们提供了证据。他们的记载里有关于“红发蓝眼”的、生活在库车西北、伊犁河畔的乌孙人的描述。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塔里木盆地的这些小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些绿洲正处在丝绸之路上,而丝绸之路是将中国与以印度、伊朗为中心的区域,以及以希腊为中心的区域联系起来的伟大商路。地理学家托勒密早已证实了这条商路的存在。托勒密引用了他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前辈提尔(Tyre,古代腓尼基的著名港口,现属黎巴嫩)的马里纳斯的记载,他说:公元1世纪,一位马其顿的商人梅斯·蒂蒂亚诺斯曾派人去勘察丝绸之路以及主要的路标。丝绸之路起于罗马帝国叙利亚行省的首府安条克城,从希拉波利斯城渡过幼发拉底河,进入帕提亚帝国,然后经过埃克巴坦那(哈马丹的旧称)、今德黑兰附近的剌夷(或“拉伊”)以及椟城与梅尔夫,进入当时的受控于印度-斯基泰人(他们极有可能是汉人所说的月氏人,也有可能是印度人所说的吐火罗人)的巴克特拉(或“巴尔赫”)城,由此,丝绸之路延伸到了帕米尔山区。据托勒密记载,在帕米尔山区的一个山谷里有一座石塔,矗立在科美代山脚下,这座石塔附近是从地中海东岸各地赶来的商队与带着丝绸的“丝国”(即中国)商队相互交换商品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场所。阿尔伯特·赫尔曼认为那座石塔的位置在阿赖山脉与外阿赖山脉的纵向山脉之间的帕米尔山谷中,那里是克孜勒苏河从阿姆河上游流向喀什噶尔谷地的流经地。曾游历过这些地区的哈钦认为,想要寻找这个石塔,应该像早期所推测过的那样,将目光放在瓦罕(小帕米尔)与叶尔羌河河源之间,以及明铁盖达坂②以北。
在疏勒,丝绸之路分了叉。北边的道路通往龟兹(阿尔伯特·赫尔曼认为,库车是亚历山大时期的地理学家们所记载的“Issedon Scythica伊赛顿-斯基卡”),再到被他们称作达姆纳的喀喇沙尔,接着通往罗布泊的楼兰(被他们称作“伊塞顿-赛瑞卡”),最后到达敦煌以西被他们叫作达克萨塔的玉门关。关于南面的道路,我们曾经提到过,它始于疏勒,途经莎车、于阗、尼雅和楼兰国内的最
(本章未完,请翻页)
后一座城市-米兰,最后到达罗布泊。这两条通道又在敦煌重新会合,不过,希腊和罗马的地理学家们则认为它们交会于特洛纳。接着丝绸之路进入
了汉朝境内,经酒泉(希腊地理学家们称它为“德罗萨克”,存在争议)和张掖(被称作“索格拉”,存在争议),最后到达被托勒密称为瑟拉的大都市长安(西安),以及具有同样地位、被他称作“Saraga(Thinae)萨拉迦(锡奈)”的洛阳。
①赫梯是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存在于安纳托利亚的一个西亚古国。《赫梯法典》里明确了各种买卖、租借和雇佣价格、犯罪行为的界定以及相应的量刑等内容,是赫梯人的重要行为准则。
②明铁盖达坂位于帕米尔高原,曾经是从北部通往巴基斯坦的主要山口之一。据学者考证,玄奘东归,正是从明铁盖达坂进入大唐国境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