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鸾雪美眸轻动,比起宁怀奕,她更想收拾了织锦。
那个荷包和纸条,不就是自己当初写给许织锦的吗?
温鸾雪不是没想到,留下字条就等于给织锦留下了把柄,只是她那时,还未太把织锦当回事。
如今算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姐姐,是不是有人欺负你?我替你出气去!”门外响起一道声音,同时一个身影快速的跑了进来,钻进了温鸾雪的怀里。
温鸾雪冷淡的面庞浮现出一抹温柔,接住了飞扑过来的人。
“阳儿,上娘亲这里来。”卫国公夫人冲温晏阳招了招手,“说了多少遍了,你是大人了,要稳重些。”
温晏阳不情不愿的从温鸾雪的怀里起来,挪到卫国公夫人身边。
卫国公夫人生了二子一女,温晏阳是小儿子,上头还有个哥哥温晏朝。
温晏朝身为卫国公府世子,继承了卫国公的老谋深算,平日里对待幼弟颇为严厉。
温晏阳与温鸾雪的关系最亲近。
温晏阳知道了宁怀奕的事情,闹着要去揍宁怀奕一顿,给姐姐出气。好说歹说被下人们劝住了。
“我哪里不稳重了?”温晏阳嘟着嘴,他性子蛮横,也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是个肆意妄为的主。
“就你还稳重?你看看你哥。”卫国公夫人戳着他的脑门。
“弟弟还小,等大了自然就懂事了。”温鸾雪替他说话。
“还是姐姐最疼我。”温晏阳冲其甜甜一笑。
“好了,知道你们姐弟关系好。”儿女关系亲密,卫国公夫人当然高兴了。
“阳儿,你姐姐的事,你就别管了,知道没?”卫国公夫人又严肃道。她清楚温晏阳的性子,怕他真去找宁怀奕报复,反而自己吃亏。
宁怀奕就比温晏阳大了一两岁,在卫国公夫人心里,却是一只实实在在的小狐狸加烦人精,她单纯的儿子,必然不是对方对手。
“哦,知道了。”温晏阳见卫国公夫人神色严肃,只得垂头答应。眼里却划过一丝暗光。
织锦这几天过的可谓十分悠闲舒坦了。
郡主府目前最大的事情,就是准备她的出嫁,完全由柳氏和姜三娘一手包办。
织锦么,就是在种土豆的同时听听关于温鸾雪的八卦传到哪儿了。
不得不说,古代人民的智慧,也是不容小觑的。在现有版本下,温鸾雪和宁怀奕、宁怀景兄弟之间的爱恨纠葛,已经衍生了不知多
(本章未完,请翻页)
少的新故事。
所有故事中,最惨的就是宁怀奕和织锦了。毕竟,她两莫名其妙的就被人撬了墙角,深受人们的同情。
织锦每日最大的乐趣,就是听墨兰讲述,在谣言里,今日的她又惨出了什么新境界。
毕竟,她越惨,说明温鸾雪的形象越坏。
对于把高不可攀的温大姑娘,塑造成了这么个形象。
织锦半点没愧疚,反而很骄傲。
呵,和她抢相公?当她好欺负么。
若是温鸾雪一开始光明正大的来和织锦竞争,织锦勉强还能接受。
谁让宁怀景那么优秀呢?
可对方表面上一副冷傲的姿态,背地里却总使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让织锦很是不耻。
“今天不听了。”墨兰兴冲冲从外面回来,准备给织锦讲最新版的,就见织锦收拾妥当,冲她摆了摆手。
“郡主要去哪?”墨兰有些失望。
“还能去哪,当然是常府了。”茯苓道。
常婉已经到了京城。
昨日下午到的,织锦当即送了拜帖过去,说了今天去常府做客。
“哦。”墨兰目露遗憾之色,没了织锦这个最大的听众,眼睛转了转,把主意打到了茯苓的身上。
她听了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
肚子的八卦,不讲出来实在不舒服。
织锦出门惯例带的蓝烟和白芷,茯苓和宋嬷嬷留在揽月楼看家。
茯苓察觉到了墨兰的目光,顿时一阵无奈。认命的揉了揉耳朵,又有的受了。
天知道为什么墨兰说上一个时辰都不会觉得累,连水都不用喝。可能如郡主所言,这也是一种天赋吧?
常府的宅子离郡主府有点距离,做马车要半刻钟左右。
京城寸土寸金,权贵众多。好地段的宅子都被买光了,有钱也买不到。
常府新宅是座三进的小院,边上一座更大的三进院子,是给常夫人一家准备的。
能找到这两座相邻的院子,已经是身为吏部侍郎的常二老爷费了很大的功夫,动用了不少人脉,才能买得到。
他们一家就住在隔了一条街的宅子。
“阿锦。”进了常府,老远的,常婉就迎了上来,面露惊喜之色。
“婉姐姐。”织锦亦是开心无比的拉住了常婉的手,“许久不见,婉姐姐更漂亮了。果然定了亲的人就是不一样。”
常婉还是一如往常的薄脸皮,稍微一逗就红了脸,特别是看见织锦身后的蓝烟时,更是害羞起来。
她和蓝
(本章未完,请翻页)
烟其实很熟了,只是看见蓝烟,难免想到蓝玉。她这次进京,可就是为了和蓝玉的亲事。
“你不也是。”常婉红着脸瞪织锦。
织锦捂着嘴边笑,“我本来就好看呀。”
常婉上前伸手捏她的脸,“好不好看没看出来,这脸皮是更厚了。”
“脸皮厚好呀,厚点不吃亏。”织锦笑眯眯。若非靠着宁怀奕的脸皮厚,怎么能在和温鸾雪的博弈中,略占上风呢?
“说不过你。”常婉不解织锦话中深意,顺手摸了下织锦光滑的脸蛋又,就打算把她往后院中带。
激动的两人,还站在大门口呢。
“参见安乐郡主。”身后突然传来一道温雅熟悉的男声。
织锦一怔,回头转身,来人是常亭溪。边上还有两人,她也见过。
明安的好友,杜衡和池仁玉。两人都通过了乡试。
常亭溪是因常二老爷之故,可以上京城的行一书院学习。而杜衡和池仁玉么,是自觉会试无望,先跟着来长长见识。
用杜衡的话来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没准他能因此开了窍,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榜上有名也未可知。
他们在京城没有落脚的地方,就跟着来常府了。
(本章完)